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12-29 14:55貧困戶香蕉滯銷,他幫助銷售1000多公斤;貧困戶患病一籌莫展,他號召干部職工捐款兩萬余元;為維護貧困戶移民搬遷利益,他放棄輪休做實做細群眾工作……
他是昭通市職業(yè)教育中心駐巧家縣白鶴灘鎮(zhèn)可福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被村民們稱為“售賣香蕉的扶貧干部”“暖心的扶貧干部”和“負責的干部”。
2019年4月8日,在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時期和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工作關鍵時期,作為一名普通中職教師的馬朝按照上級組織部門的安排,到可福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成為了一名投身于脫貧攻堅大決戰(zhàn)的基層干部。
“作為基層扶貧的新兵,首先要虛心向基層干部及群眾學習,其次要盡心盡力幫扶群眾解決好每一個困難和問題。”馬朝認為,教育工作與基層扶貧工作相差甚遠,必須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工作。來巧家之前,馬朝雖然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但由于昭通城區(qū)與巧家縣城的溫差太大,一時難以適應,第二天就遭受熱感,馬朝打了兩天的吊針,立即投身于可福村的脫貧事業(yè)中,結合可福村移民庫區(qū)的實際,與村委干部和扶貧隊員認真研判。
“走訪群眾,了解困難,解決問題”。駐村扶貧以來,這成了馬朝工作常態(tài)。他不是在走訪群眾的路上,就是在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路上。
“小馬是一個好同志。”張家珍是可福三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已86歲高齡,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老黨員,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老伴李德春74歲。2019年年底,他家種的香蕉正值“飽米”時刻,卻因年老體弱等原因,擔心賣不出去。12月15日,馬朝走訪群眾中了解到這一情況,當即表示幫助老人銷售香蕉。當晚,他通過微信朋友圈等,2個小時不到,好友們就預訂了1000多公斤。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道路上,對于可福二組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朱庭漢家更是雪上加霜。配偶雷開英患鼻咽癌,往返昆明化療的過程中,需要一大筆費用,正當一家人一籌莫展之際,村委從政策層面及時申報了臨時救助,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發(fā)起水滴籌的捐款,移民包保單位巧家縣融媒體中心也發(fā)起了捐款。當時,作為一名扶貧干部的馬朝堅定信心,無論如何都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家,“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馬朝及時向單位領導匯報,爭取了全校教職員工的捐款資助,2天時間就捐款20000多元。
近年來,可福村除了脫貧攻堅工作,還有“天下第一難事”的移民搬遷安置工作。12月10日至14日,馬朝請了5天時間假進行輪休。但是,輪休期間,村委副主任周應和電話告訴馬朝:“有幾戶貧困戶不配合簽訂工作,希望你出面做一下思想工作。”“好的,我立馬回來。”掛了電話,馬朝就立即從昭通城訂票乘車趕往巧家,及時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最終,通過入戶動員,共有10戶人家及時簽訂了生產安置協議,其中5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脫貧工作是大事,移民工作也是大事,事關貧困群眾利益,耽誤不得。”馬朝認為,自己雖然是一名扶貧干部,但移民工作和扶貧工作息息相關,特別在生產安置協議簽訂這件事情上,關乎群眾利益,更不能耽誤。當然,也是因為馬朝在平時駐村幫扶的過程中,有了扎實的群眾基礎,不然對于一個外鄉(xiāng)人來說,要做通移民群眾的思想工作不易。
“只要把身段放低,把心沉下來,就能夠把根扎穩(wěn),真正做實群眾工作。”近兩年的駐村扶貧生活,既是一種歷練,也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踐。馬朝認為,不管自己身處何時何地,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通訊員 胡華倫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