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12-30 10:47有一個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遇著問題,僅靠講道理很難解決,即使勉強解決,雙方感情也會受到影響。道理誰都懂,遇著問題,要想解決好,不留后患,心誠才可“情”化怨。
任何一方,即便是有理的一方,一味強調(diào)“擺事實講道理”,聽起來很理直氣壯,其實,對方心里是抵觸的,并不買賬。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要注重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否則,極可能事與愿違。
中國人骨子里都很要面子,也很重感情,曉之以理還得動之以情,才可能既把問題解決了,又不傷害雙方感情。不然,講得臉紅筋漲也很難把道理講清,簡單的事情也會弄得十分復(fù)雜。
一位老人被騎車接小孩的婦女擦著了,老人吹胡子瞪眼睛地罵道:“你急著去投胎?……”言語很難聽,行人紛紛駐足觀望。但這位婦女很有教養(yǎng),面對長輩怒罵,一臉愧疚地說明如此匆忙是因接小孩,幾聲“老大爺”就軟化了老人。老人站起身,活動了一下手腳,見沒傷著哪里,便心平氣和地對婦女說:“還好,沒傷著,我不該罵你,你以后騎車要注意安全。”場面變得和諧,觀望者自發(fā)地拍手叫好。
然而,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些不該發(fā)生的故事: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陳年舊賬常掛嘴邊,矛盾越積越大,丁點火星即爆發(fā)鄰里戰(zhàn)爭;買賣之間,要講公買公賣,雙方討價還價是常情,非說話傷人,抓抓扯扯,鬧下一肚子的怨恨;駕車、行走,難免磕磕碰碰,或經(jīng)公或協(xié)商,解決即可,非講長論短,當眾丟丑;夫妻之間,本沒隔夜仇,也要“說清楚”,冷戰(zhàn)數(shù)日或數(shù)月,甚至離異;同事之間,一起工作就是緣分,多交流、多溝通、多作自我批評,才會增進友情、促進工作,也要弄出隔閡,影響工作;朋友之間,就因一句話或一件事,各說各有理,幾十年友情說變就變,互不往來;師生之間,老師家訪或?qū)W生提意見都屬正常,在辯解中指責對方,以致路途相遇不打招呼。
人性都是相通的,若能以誠相待,換位思考,講理也講情,才會不傷和氣,有效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 李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