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2-23 10:51 十七歲那年,初相識,天空很藍,陽光正好。 時值高考前夕,我從綏江縣到市里參加英語口試。考試結束相約在初中校友處小聚。他隨某校友赴約,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話不多,簡單、樸實。不禁在心中想象,什么樣的水土,養(yǎng)育出這般純善的男孩? 返家后,我們開始了書信往來。從開始的一周一封,到后來的一天一封。文字勾勒出一個日漸豐滿的人物形象:同齡、孝順、上進……我們迫不及待相約再次見面。身邊依舊是一大幫朋友圍著,彼此的眼中,再無旁人,慢慢地確定戀愛關系。第二年夏天,我們相約在他所在的小城見面。 那是我第一次從綏江縣到永善縣。途經(jīng)213國道,因為遭遇暴雨肆虐,好多地方顛簸難行。不足100公里的距離花了六七個小時,到永善縣城的時候已近傍晚。只覺得整個縣城籠罩在灰蒙蒙的天際下,房屋低矮錯落。他和幾個朋友已等待多時。我們胡亂吃過東西,便去參觀他們的母校——永善縣第二中學。孤零零的一棟半舊的教學樓、雜草叢生的操場,有未歸家的學生背著書包匆忙走過。他向我描述他曾經(jīng)的學習和生活:沒錢交納生活費,和姐姐一起在外租房。從家中帶來米、蔬菜自己做飯,兩個人一周僅5元的生活費……走在他曾無數(shù)次走過的地方,我好像離他的世界,又近了一些。 晚上,我跟隨他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去了他家。他家在永善縣甘河村一個叫桃子坪的地方。從縣城走到家里,大概用了1個多小時。走了一段公路,又走了很長的一段崎嶇不平的小路。我并不是嬌生慣養(yǎng)長大的孩子,但印象里,可能因為天黑的緣故,那段路實在算不得好走。 到家的時候夜幕已經(jīng)完全降下來。低矮的土墻擁著幾間土木結構的房屋。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穿過不大但整潔的院壩,就到了堂屋。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的父母。微微晃動的昏黃燈光下,因為常年勞作,二老滿布皺紋的臉龐上溢滿笑意。那晚他把他的房間讓給我住,說是房間,其實不過是在屋頂用木板隔出的小閣樓。那張木板搭起的小床邊,整整齊齊擺放著我寫給他的那些信。隨意打開一封,紙張已翻卷。 后來,我考入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而他,畢業(yè)后也留在市里,在一家電腦公司打工。三年后我參加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考入魯?shù)榭h的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任教。次年,他考入永善縣蓮峰鎮(zhèn)一所小學。因為電腦方面的特長,數(shù)月后,他被借調(diào)至蓮峰鎮(zhèn)政府。 七年的時光,見證了我們的分分合合。2009年的夏天,我如愿穿上婚紗,成了他的妻。我們開始了周末兩地往返的生活。彼時,從我所在的學校到他工作的地方,要轉乘三次車。運氣好的話,五六個小時能到。如果遇到冬天雪凌天氣,耗在路上的時間會更久。直至女兒出生,我終于有了短暫的假期,帶著襁褓中的女兒,奔赴他身邊。 蓮峰鎮(zhèn)位于昭永公路中點線上,海拔2200米,距永善縣城100多公里。五蓮峰山峰兀立,五峰并峙,形似五瓣蓮花初綻,故名“蓮峰”,為永善八景之首。但蓮峰的冬天,冷得實在難熬。掛在屋檐下的衣服,第二天早上起來已被覆上一層冰,凍成硬邦邦的一整塊。因為住在一樓,被褥總是潮濕的。待到產(chǎn)假結束,將女兒放在老家請爺爺奶奶照顧,我返回學校,開始了三地輾轉的生活。 直到女兒兩歲時,我通過公務員考試考入永善縣檜溪鎮(zhèn),這是我自外出求學以來第一次徹徹底底的感覺離家近了。檜溪鎮(zhèn)距離永善縣城49公里,乘車至綏江縣,也只需要兩個多小時。檜溪鎮(zhèn)地處兩省五縣七鄉(xiāng)(鎮(zhèn))接合部、永善北部片區(qū)的交通樞紐、經(jīng)貿(mào)中心和有名的農(nóng)特產(chǎn)品集散地,歷史濃厚,水陸交通便利。 時值檜溪鎮(zhèn)部分社區(qū)、村組面臨向家壩水電站庫區(qū)移民搬遷,包括我新入職的國土資源所所在的檜溪老街。我用很快的時間適應新環(huán)境和新工作。所幸,三個月后,一紙調(diào)令將他從蓮峰鎮(zhèn)調(diào)到檜溪鎮(zhèn)。我們終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朝夕相處。在檜溪鎮(zhèn)的一年多時間里,我親眼見證了檜溪集鎮(zhèn)從搬遷時的塵土飛揚到新集鎮(zhèn)建成后的井然有序。環(huán)繞穿行的檜溪小河依然唱著動聽的歌與金沙江水匯合,安土司墓、古碉樓、古驛道、古寺廟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修護。搬進新家的檜溪人民,用勤勞的雙手繼續(xù)譜寫動人的篇章。 生活,有時需要我們拐個彎再繼續(xù)前行。相聚不過數(shù)月,我調(diào)至細沙鄉(xiāng)國土資源所。所幸,檜溪至細沙可以從溪洛渡“二專線”通行,往返不過半小時。我在細沙的兩年時間里,參加了細沙鄉(xiāng)工業(yè)園區(qū)征地、細沙集鎮(zhèn)改造等工作,親歷細沙的變化和發(fā)展。在這期間,因為業(yè)績突出,他被調(diào)到永善縣城工作。 2015年3月,永善縣國土資源局設立行政審批股,我來到永善縣城開啟新工作,終于徹底結束兩地分居的生活。此時的永善縣城,早已不是我第一次見到時的模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街道寬敞、高樓林立;傍晚時分的工農(nóng)廣場上,大叔大嬸們跳起廣場舞;夜幕降臨后的振興大街,商場店鋪燈火通明…… 那時,我們租住在單位附近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用一道簾子隔開廚房和臥室。條件簡陋,但溫馨知足。數(shù)月后,申請到公共租賃住房,住宿條件有所改善。5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女兒也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 三年前,兒子出生。我們貸款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爸媽從綏江來到永善縣城,現(xiàn)在兩縣之間,只隔了兩個小時車程的距離。或許是因為一年四季各種不同的新鮮水果,或許是因為身邊淳樸熱情的人們,或許是因為兒孫繞膝的滿足,爸媽漸漸適應并喜歡上了永善。 上周末,像往常一般帶著孩子和我爸媽回到桃子坪與公公、婆婆小聚。老房早已翻修重建,公婆現(xiàn)在住在兩層半的磚混樓房里,高大的院墻上爬滿了薔薇花。大家說起這些年永善城鄉(xiāng)的變化,無不驚嘆。 因為一個人,來到永善,愛上永善。未來,我將繼續(xù)用愛和努力,譜寫屬于我們的未來,永善的未來…… 作者:黃 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