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1-03-06 13:022月28日,早春的空氣一片溫潤,破曉的晨光中,吳香發(fā)一家早早地收拾老屋里的物品。子女們整理裝箱,搬上面包車,清理場地,忙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兩輛車就變得滿滿當當。東西裝好后,孩子們催促老吳趕緊上車,可是老吳卻不緊不慢,他說:“不要著急,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話音剛落,吳香發(fā)就找來凳子,小心翼翼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畫像從墻上取下來,子女們這才恍然大悟,一種深入骨髓而又溢于言表的摯愛之情躍然眼前。老吳說:“我們趕上今天的好政策,過上好日子,多虧了習主席!要不是習主席,你們在縣城買套房不知道要奮斗多少年!”
?搬入新家的第一件心頭事,吳香發(fā)讓小兒子又小心翼翼地把畫像貼到了堂屋的正中間。
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這是白鶴灘水電站庫區(qū)移民群眾的情懷,78歲的吳香發(fā)也不例外。
2月26日,元宵佳節(jié)。吳香發(fā)一家17口人圍坐在一起,在庫著村吃了最后一頓團圓飯,算是對生活了多年老家的告別。
吳香發(fā)舉起酒杯對著家里的老老小小說:“以后老房子要淹了,大家都搬進高樓大廈,不管住在哪里,你們都要過好各自的生活,兄弟姐妹相互照應。”說完吳香發(fā)一飲而盡。
雖說4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yè),但是老吳面對未來的新生活還是想交待幾句。
“放心吧,爸,縣城里工作多得很,我們在工地干活一天就有300多元。”
“巧家現在就是個大工地,到處都在搞建設,我們會擰鋼筋、支模子,都有手藝,賺錢養(yǎng)家沒問題。”
“電站發(fā)電了,巧家的發(fā)展會更好,生活會更安逸。”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想著以后的生活。說笑聲、喧鬧聲,傳遍了吳香發(fā)的房前屋后。
老家的土坯房遮蔽了河谷的高溫,阻擋了四野的寒風,庇護了吳香發(fā)70多年的家庭生活。現在,他們告別土坯房,搬進天生梁子安置區(qū)3地塊12棟303號的新家。
在吳香發(fā)的新家里,除了紅色的老舊木柜,他又添置了許多新家具,沙發(fā)、茶幾,冰箱,老吳還計劃著換一臺54寸的大彩電,每天看看新聞,了解國家大事。吳香發(fā)和老伴在慢慢地適應著城市人的生活。
和藹可親的吳香發(fā)和老伴興致勃勃地講述著他們和庫著村的往事。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幸福低語,樂觀的情緒感染了在場的人。庫著村土地肥沃,蔬菜四季輪種,桑樹、芒果、香蕉等水果品種繁多,物產豐盛。雖然只有幾分地,可不管種什么一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對這里我們當然有很深的感情,但白鶴灘水電站是國家的重點工程,是國之重器,再好的地方,該犧牲的必須犧牲,我們必須支持,必須搬離!”吳香發(fā)態(tài)度堅定地說。
與長輩們對土地的眷戀相比,吳香發(fā)的子女們更加向往城市的生活。在天生梁子安置區(qū),大兒子分得了3套不同戶型的房子,另外兩個兒子也分得了兩套房子。住上新樓房,再加上每個人都掌握了一兩門安身立命的技術,對于以后的生活,吳香發(fā)的子女們都信心滿滿。
驚蟄來臨,風暖草青,和煦的陽光穿過云層,照耀在天生梁子安置點,溫暖宜人……
記者 劉建忠 莫娟 /文? 張廣玉/ 圖? 宋大明/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