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3-11 09:12 20世紀80年代初期,村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和村委會,有著寬寬的木樓梯供人上下樓,精心雕琢過的窗格子方方正正地鑲嵌在木板墻壁上,沒有玻璃,就用半透明的薄膜膠布封上,既有擋風的功效,光線也還明亮。這樣的景致在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可在當時已經(jīng)是最好的了,普通老百姓想住上有木樓板和寬寬的木板樓梯的房子簡直就是奢望,更別說還有膠布擋風的窗格子了。 我的爺爺在世55年,辛苦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修建了3間夯土瓦房。那時候的農(nóng)村基本買不到建筑材料,修房造屋靠的就是從山里扛一些較好的木料做成檁子、樓枕,條件稍好的就建成串架結(jié)構(gòu)的抗震房,條件不好的就請左鄰右舍背土夯墻,辛苦半年,便可建成一棟房子。夯土房倒也冬暖夏涼,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抗震。1974年,大關(guān)縣木桿鎮(zhèn)受地震影響,很多夯土房便在強震面前“繳械投降”,塌成一堆爛泥。爺爺剛修好3年的房子也被震得開裂,老人家心疼得直掉眼淚,并因心情抑郁于第二年去世,可見對他的打擊有多沉重。 爺爺去世后,我的父親在奶奶和哥哥、姐姐的支持下上了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便在老家的小學教書,每月20多元的工資勉強能維持家用。對修房造屋一事暫時是無能為力,便和大伯將爺爺留下的3間夯土房一分為二,各自為家。 幾年后,我便出生在那一間半的土房子里,這里成了我真正意義的家。在我記憶中,我家的夯土房子應該是在側(cè)面開了門,兩扇狹長的門板對著開,房子為兩層,樓下一分為三,外間為廚房兼客廳,簡陋到只有幾根長條板凳圍著一個火塘,里間再一分為二,成了臥室;樓上可堆放糧食和雜物,樓面用竹子鋪成,樓梯是把一根稍長的杉木從中破開,再用短而結(jié)實的木方子橫著支撐起來,既簡單又實用。 這樣的老屋,簡陋至極,卻是當時老家許多父老鄉(xiāng)親賴以生存和休憩最溫暖的家。人們?nèi)粘龆鳌⑷章涠ⅲ瑢握{(diào)而乏味的日子在一棟又一棟的老屋里演繹得精彩生動,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童年單純而美好的記憶。五六歲的時候,我便每天端一個小木凳坐在門口,就著斜射進來的光亮歪歪扭扭地學寫字,我和文化沾邊的歲月,就此起步。 今天,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那樣的老屋在老家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結(jié)實、美觀的磚混平房。許多務工歸來的年輕人手里有了錢,也學著城里人建起了錯落有致的小洋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那些破舊的老屋也終將會成為歷史。 作者:柳 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