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3-23 14:08“我找王書記,我要參加黨員大會。”在2020年第四季度黨員大會召開當天,一個年邁的身影出現(xiàn)在巧家縣金塘鎮(zhèn)仁和村委會。
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黨員便是仁和村遠近聞名的老支書王應國,今年已有86歲。從王應國家到村委會需要徒步一個多小時,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王應國始終堅持準時參加組織生活。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承載著王應國初心的山路已變成了寬闊的硬化路,看到已經(jīng)耄耋之年的王應國依舊步行參加組織生活,村“兩委”工作人員提出開車接送他,但他堅定地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不能給黨和群眾作出大的貢獻,但只要我還走得動,堅決不給組織添麻煩!”時至今日,每月徒步在馬路上的王應國成為了仁和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執(zhí)著追隨黨組織
“只有緊跟黨組織的腳步,才能幫助群眾翻身。”每當問起王應國入黨的初心時,他的眼里總是閃爍著別樣的光芒。為了讓家鄉(xiāng)百姓吃飽穿暖,在茂租鎮(zhèn)工作的王應國選擇回到了金塘鎮(zhèn)仁和村。由于位置偏僻、通信條件和交通條件落后等原因,當時的仁和村群眾對黨組織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黨員更是寥寥無幾,村里也沒有成立黨支部。“沒有黨支部,我們參加組織生活只能到隔壁的梨樹村,群眾沒有機會接觸到黨組織。”王應國說。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王應國便開始每天向周邊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勵村里有能力、積極進步的中青年加入黨組織。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村民們十分不解王應國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精力“干白活”,經(jīng)常質疑甚至嘲笑他,但王應國追隨黨組織的腳步卻越發(fā)堅定,終于,在多方努力下,1965年仁和村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
堅持原則秉公辦事
“他在村子里有很高的聲望,盡管已經(jīng)離職多年,村里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都會請他幫忙調解,甚至鄰村的一些矛盾也會請他出面化解,大家都覺得他靠得住、辦事公道!”談起王應國,仁和村黨支部書記王自琴打開了話匣子,“在過組織生活的時候,他也會分享一些他任職期間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要小看村干部這個身份,無論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公平公正,關心群眾疾苦,尤其要關心老弱病殘,讓群眾真正享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王應國的影響下,他的兒子王文彩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擔任尖山一組的村民小組長。“堅持原則走背街”這句話是王應國的人生信條,也是他教導兒子時經(jīng)常提起的一句話。“想要干好群眾工作不容易,村民小組長也是黨的干部,在執(zhí)行黨的政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周圍的群眾想要講人情、占便宜,堅持原則經(jīng)常會得罪人,家里的大門都被砸壞了幾次,但是作為黨員就要對黨負責,就算平時背開他們繞道走也一定要按規(guī)定辦事!”談起兒子擔任小組長的事情,王應國感慨良多,但從他堅定的眼神和王文彩淡淡的微笑中可以看出,這一份信念早已成為他們父子傳承的紐帶,而周邊群眾對黨員的信任,也都始于這份執(zhí)著。
時刻銘記黨的恩情
62年前,王應國舉起右手,完成了入黨宣誓,從此便將黨員義務扛在肩上、記在心中。在擔任仁和村黨支部書記的24年里,他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始終以實際行動推動著仁和村的發(fā)展,也見證著仁和村的變化。“現(xiàn)在條件和以前比起來好得太多了,水電路都通到了家里,大家吃穿也不用發(fā)愁了,仁和村走到今天不容易,這一切多虧了黨的領導和幫助,我們要時刻銘記黨的恩情,為黨和國家多做好事!”王應國經(jīng)常這樣悉心教導后輩子孫,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榜樣。
即便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他仍盡力發(fā)揮余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王應國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第一時間步行到村委會繳納特殊黨費,并主動擔任疫情防控的“宣傳兵”,勸導周邊鄰居不辦酒席、不聚會,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應國家門口不遠處便是村里的主干道,無論刮風還是下雨,只要沒有特殊的事情,他都會拿起掃帚清掃路面的砂石、垃圾,有時候前來清理道路的公益性崗位人員遇到王應國,也會勸說王應國在家好好休息,王應國每次都會笑著說:“我們都受過黨的恩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更何況我還是一名黨員。”
余熱未盡獻,老驥不偷閑。王應國始終希望在耄耋之年能再為社會、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是他不變的信念,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錚錚誓言。
通訊員 董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