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學故鄉(xiāng)
2021-04-02 09:560作者簡介:沈力, 1980年生于云南昭通大山包。先后在《人民日報》《邊疆文學》《滇池》《散文詩》等省內外報刊發(fā)表作品百余篇(首),著有詩集《千年一吻》《上山上》,報告文學《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合著)。詩歌曾獲得全國首屆鯤鵬文學獎、昭通市政府文學獎。中篇小說《我和三甲有個約定》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劇《萬物生》、電影《安家》編劇之一。現(xiàn)為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省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
?
蘋果那個城
沈力
一座城市,一段歷史,一段記憶。
一座城,能夠在困境中快速崛起,必然跟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定位和經營理念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跟它長期以來的歷史積淀和獨有的區(qū)位優(yōu)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昭通正是這樣一座有著600多萬人口的大市,但它又是大城里的小城,小城里的古城,卻又不能將其當小城來對待的文化大城,因為它在人們熟睡之際,正悄然發(fā)生著突變,如一個巨人,慢慢地站起來,不停地往上竄,直到有人發(fā)現(xiàn),并越過其平行的視線,方才覺察到。
說到歷史,抑或區(qū)位地域,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龍云、盧漢,共和國歷史上的羅炳輝將軍、曾澤生將軍,當代英雄徐洪剛,國學大師姜亮夫,著名作家夏天敏等,這些鮮活的歷史人物就誕生在昭通這片土地上,他們的事跡鮮為人知。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就有“昭通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昭通就一度成為“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到了清代時期,昭通有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說。民國時期,昭通又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小昆明”之稱。由此可見,昭通自古就是川滇黔商貿往來的重鎮(zhèn),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絲綢、棉麻、藥材、鹽巴、酒等大量的土特產和銀、銅經水路碼頭,陸路馬幫古道這條“南絲綢之路”販運至川滇黔及中原各地,成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成為云南三大文化的發(fā)祥地,其交通之便利,商賈之云集,商肆之林立,加速了中原、巴蜀、古滇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推動了昭通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獨特而燦爛的昭通文化。
但在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慢長的歲月里,由于諸多的歷史因素,過去的區(qū)位優(yōu)勢沒有跟上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的步伐,昭通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得滯后了,傳說中“搬不完的昭通”被搬空了,熱火朝天的“小昆明”格局消失了,“南絲綢之路”上的繁榮也煙消云散,一去不復返,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成了歷史,成為傳說。世人還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與歡呼聲中,取而代之的是貧窮落后,媒體中報道得最多的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字眼。貧困這頂帽子,像緊箍咒一樣戴在昭通人的頭上長達幾十年。貧窮這個符號深深地烙在昭通人的心上。昭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貧窮只是暫時的,落后也是暫時的,追根溯源,昭通始終是這樣一座人文底蘊深厚的古老城邦,這是出將軍,出英雄,出作家,出詩人,出商人的一塊紅色土地。歷史上,決定中國革命走向的“扎西會議”就在這里召開,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重要講話中指出,在革命時期,云南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紅軍長征“扎西會議”,是改組黨中央的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階段的故事。由此可見,昭通還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后人在這樣一塊文化氣息濃厚的有故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耳濡目染,戰(zhàn)天斗地,從娘胎里一出來就接受了革命的紅色教育,革命的種子早已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戰(zhàn)勝困難,奮力拼搏的精神,由環(huán)境帶來的貧窮只是他們人生當中必須經歷的一節(jié)成長課而已。
如今,他們不想貧窮,不想落后,不想再忍饑挨餓了,他們要在這塊原本貧窮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奇跡,他們要在信息化時代,在自媒體傳播速度如此之快的當下,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現(xiàn)代人的力量,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在昭通這塊土地上奮力崛起,努力追趕,超越自我,不遺余力,這是可以想見的。因此,在這樣一座曾經輝煌過的文化之城,蘋果之城,它的崛起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為生活在這座古老城池的人思想觀念已經發(fā)生逆轉,并與時代接軌,不謀而合。意料之外,低著頭走路,看不到亮麗的風景,在貧窮落后的土路上走得太慢,一條路走到黑。? ? ? ? ? ? ? ? ?
開亮了,蘋果樹開花了,山上山下都在結果,全城都在飄香,吃在嘴里,甜到心里,幸福來得太突然。說到蘋果,有資料顯示,昭通緯度低、海拔高,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每年大概有270天沐浴在陽光之中。這樣的果,在這樣的陽光照射下,一下樹,就注定成為人間佳果,一落地,就注定成為昭通城奮力崛起的抓手,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果子。
向陽而生、佳果天成;曬出高原紅,才叫“昭陽紅”。這不是口號,這是昭通蘋果的皮膚,昭通蘋果天生“麗質”,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具有一種特質,無論是彝良的天麻,巧家的芒果,永善的臍橙,還是綏江的李子,天生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滋味,這些都得益于昭通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與土壤環(huán)境,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昭通蘋果這一天賜圣果,這為打造全國獨有、南方最大優(yōu)質蘋果基地打下了基礎。
昭通蘋果的種植歷史也是悠久的,資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民國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法國人賈海義從歐洲引入,種植于昆明,后來傳入昭通。此后,又引進過兩次:一次是民國二十七年,即1938年,隴體芳引進并種植于彝良;另一次是民國三十一年,即1942年,吳鏡漪引入,種于昭陽區(qū)灑漁鄉(xiāng),現(xiàn)在在灑漁鎮(zhèn)還能看到一棵種植于1962年的蘋果樹王,樹王根系巨大,樹干粗大,由此可見果樹其生命之旺盛,枝葉之茂密,果子之豐碩,口感之甜脆,尤其珍貴。也因此,反映昭通蘋果產業(yè)助推脫貧攻堅的電視劇《萬物生》也在這里實景拍攝。經過80年的不斷培育和發(fā)展,昭通蘋果終于有了自己的品種、品牌,也有了巨大的市場和前景,形成了今天滿城飄香,全城結果的格局,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昭通蘋果也與昭通人結下了良緣,這是大自然賜予昭通人民的一枚人間圣果,是昭通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果。
從戰(zhàn)略層面來看,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zhèn)化和鄉(xiāng)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昭通區(qū)位優(yōu)勢進一步凸顯,未來或將成為滇川黔渝結合部區(qū)域樞紐城市,聯(lián)結東西、溝通南北之重鎮(zhèn),也是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區(qū)連通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第一站。獨特的區(qū)位和交通優(yōu)勢讓腹地空間不可替代,在重大的歷史機遇面前,昭通的主政者們也正在以蘋果為載體,努力打造一座蘋果之城,“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藍圖正在成為現(xiàn)實,宏偉的愿景,讓昭通這座大城古邦,歷史古城,在新時期,新時代,打造成具有蘋果特色的蘋果之城,浪漫之城,詩意之城。
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對昭通先后提出“建設滇東北城市明珠”、“建設引領區(qū)域發(fā)展的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和“促進滇東北崛起”的目標定位,昭通市委、市政府,昭陽區(qū)委、區(qū)政府緊扣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提出了建設“一城三區(qū)、若干小鎮(zhèn)、產城融合、城鄉(xiāng)一體,100萬畝蘋果、100萬人口高度融合的蘋果之城”空間布局和發(fā)展規(guī)劃,將昭通蘋果作為主要的產業(yè)支撐,城市的品牌形象,突出蘋果產業(yè)、景觀和城市形象“三位一體”融合發(fā)展。
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如今,昭通蘋果通過各方不斷努力,先后斬獲全國十強蘋果區(qū)域公用品牌和全國百強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等100余個榮譽稱號,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過這樣一段話,是對昭通蘋果的再認識,楊亞林說:蘋果是貼在昭通人腦門上的“標簽”,以蘋果為主導的高原特色產業(yè),是昭通中心城市的標志、特色、血脈和文化內涵,建設“蘋果之城”,是對昭通歷史的尊重,是發(fā)揮昭通地理、氣候、土壤等特色優(yōu)勢,推動昭通“走出去”的最好方式,是具有昭通特色、符合昭通實際的發(fā)展道路。
而市長郭大進則把昭通蘋果帶進了人民大會堂市長通道,亮相全國媒體,并提出了“奮力促進滇東北崛起”等發(fā)展思路。黨中央、省市區(qū)各級領導對昭通的重視前所未有,有了這樣的目標和定位,有了這樣高瞻遠矚的目光和思路,昭通百萬余貧困群眾想不脫貧都難,昭通蘋果想不紅都不可能,昭通城想不崛起都不行。
一組最新的數(shù)據(jù)表明,昭通蘋果種植面積已達80萬畝,建成環(huán)城周邊全國最大矮砧密植蘋果基地,蘋果小鎮(zhèn)、蘋果莊園等文旅產業(yè)項目正在加快建設,4萬余株蘋果樹進城“安家”,城市建成區(qū)面積已達6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常住人口達60萬人、城鎮(zhèn)化率59.27%、綠地率26.85%,城市顏值不斷刷新。以蘋果為代表的傳統(tǒng)產業(yè)實現(xiàn)轉型升級,中心城市正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到2021年,昭通蘋果實現(xiàn)產量280萬噸、產值280億元以上。目前,僅昭陽區(qū)已建成高標準核心示范園20個,蘋果優(yōu)果率達70%;未來兩年,昭陽區(qū)蘋果優(yōu)果率將達95%以上。海升集團規(guī)范種植的6萬畝示范園,已成為全國最大單體連片矮砧密植蘋果種植基地,明年底將擴展到10萬畝以上。在海升集團的引領下,昭陽區(qū)蘋果領域20余家企業(yè)、250余個專業(yè)合作社你追我趕,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未來,以“昭陽紅”品牌標準為標桿,昭通人有條件、有信心、也一定有能力把昭通蘋果打造成為全國蘋果產業(yè)“塔尖”上的10%。
一座城市要崛起,一定要有一個讓它崛起的理由,或者有一個足夠支撐它崛起的大產業(yè),大項目,又或者,有它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昭通要崛起,蘋果是抓手,“蘋果之城”給了人們一直期盼的詩和遠方,讓生活和工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了希望。主政者在城市規(guī)劃上也突出了蘋果元素,在城市建設上突出了蘋果特點,在城市管理上突出了蘋果文化,用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新技術,引進大企業(yè)、建設大基地、形成大規(guī)模,實現(xiàn)從“小、散、弱”向“高、大、上”轉型的涅槃重生,打造了一個有產業(yè)、有品牌、有文化、有內涵、有形象的蘋果昭通,讓人們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半城蘋果滿城香”的魅力所在。
蘋果之城在崛起,它的上空,將日夜彌漫著蘋果的香味和文化的香味。在不遠的將來,在未來的未來,在遙遠的遙遠,在可以預見的日子里,人們將在果香和書香中呼吸,奔跑,逛街,拍照,穿漢服,看電影,玩手機,刷微博,發(fā)朋友圈,努力的活著。
這一切,像極了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