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6-08 17:14邊八哥,原名王正聰。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雙版納州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他在全國各級報刊和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詩歌、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等約100多萬字,出版了《慢下來,到傣鄉(xiāng)生活》《莽莽雨林,柔柔傣鄉(xiāng)》《晴耕雨讀》等6本詩文集。近年來,他出版了長篇小說《神象的兒女們》《泥塘》,作品獲得過多種獎項。
傣鄉(xiāng)雨林,或遠或近、或山或溝,大都會冒出山水或一陣泉涌。泉水成溪,溪流變河,河涌入江,江水奔騰遼闊,浸潤著傣鄉(xiāng)廣袤的大地。
水和森林、樹木相戀已久,與生命握手,它澆肥田地,滋潤作物,讓生活不再干涸。
孩童戲水,與水牛一起洗澡,牛叫人歡,朗朗笑聲匯聚成一個個漩渦。
姑娘入水,慢卷遮掩胴體的衣裙,盤發(fā)纏頭,打撈青苔的柔柔身影,喚醒奔流的嘩嘩浪波。小伙縱身入河,抓魚捕蝦,魚不在多少。網(wǎng)住河水流淌的愛情,才算收獲,只圖夜晚,能夠“驚喜”久等的篝火。
一
水,是生命之神。在傣家人的心目中,水是最珍貴、最圣潔的,它貫穿于傣家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統(tǒng)領(lǐng)和輻射傣家人生活的全景,充實、豐富與完善傣家人和平、寧靜與美好的人生。
傣家人視水為生命之神,認為水是圣潔、光明與幸福的象征。 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時,首先要接受江水的洗禮。男孩子剃度出家當小和尚時, 小和尚20歲升為佛爺時,還有土司登基掌權(quán)時,都要舉行洗禮儀式。當然,最隆重、最神圣、最莊嚴的, 還是要數(shù)傣王(召片領(lǐng))登基大典時的沐浴儀式。
據(jù)史書描述,那一天,要由9個童女從江里挑來江水,然后再由9個童男在芭蕉桿搭成的綠蔭棚中,依次為傣王(召片領(lǐng))沐浴。對水的頂禮膜拜在當時達到了空前高漲,整個傣鄉(xiāng)似乎都鍍上了一層神秘圣潔的水氣靈光。
在傣族先民的觀念里,石頭變成沙子、沙子變成泥土、泥土又變成石頭,都是江水的“神力”在起作用。雷電交加、天地相合之時,水便成為孕育萬物的“神靈”,水便是生命的“靈魂”。
流行于傣鄉(xiāng)的“滴水誦辭”, 就是用最美麗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歌頌天上的水、人間的水、地下的水。在這些誦辭中,水已成為真善美的化身,成為正義與真理的力量。
二
傣族生離不開水,死也離不開水。收獲愛情是歡樂而令人陶醉的, 舉行婚禮時的拴線儀式,同樣需要水的祝福。
水聚集了人類最善良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在傣族婚禮中,兩顆相愛的心是用線拴在一起的,而溢滿竹樓的生機與溫暖、甜蜜與幸福則是靠水來滋潤的。
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也要用水沾一沾腳板,因為水是接觸生命體最早的撫慰。這一激一哭,孩子以后與水打交道就順暢多了。
在傣族的觀念里,人從水里來,還要回到水里去,因而傣族用水迎接生命的誕生,也用水為亡者送行。
他們認為,水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橋梁, 瀾滄江里放置的恍若天星閃爍的水燈,帶去了多少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和祈禱。
水在傣族心目中是一個寬廣的世界。水滋潤出的傣家人,不僅有水一樣的柔情與善良,更有浩浩長河一樣博大無私的胸懷。
走進西雙版納的每一座寺廟,幾乎都可以在佛寺旁看到“水神”喃托尼洛的塑像,她在接受世世代代傣族子孫祈禱的同時,也在為千千萬萬個傣家人帶來水的祝福!她是傣家人美好品格的象征。據(jù)佛經(jīng)記載,年輕、美麗、純潔、善良的傣族女孩喃托尼洛,立志終身不嫁,要把甘泉送往四面八方,直到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干渴的人,沒有一寸干裂的土地。這位大禹式公而忘私的女神,一生奔波辛勞,把愛與美奉獻給了人間,傣族人民把她敬為“水神”。
三
擇水而居的的傣家人,傍水而建的的傣家竹樓。
傣家男子擁有水的韌性,傣家女人獨占水的柔情。傣鄉(xiāng)的水,容納著千種風情,萬般姿態(tài)。大地的乳汁,生命的源泉。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綠色;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的贊歌;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夢能開花的地方。
在傣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滴水成歌》的故事。它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傣家沒有歌,沒有歡樂,寨子里有一位美麗的少女,每天清晨到泉邊取水,聽到泉水在晨風中“叮咚叮咚”地唱,姑娘聽得久了,覺得胸中有一股水樣的東西在涌動,她舒展歌喉,應和著山泉歌唱,伴隨著到泉邊飲水的孔雀起舞。從此,傣家人就有了歌,有了舞,有了快樂。
傣族先民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發(fā)現(xiàn):山這邊有水,樹種就遷來;水這邊有草,牛羊就遷來。他們在女王“雅罕冷”和“梭咪達”的率領(lǐng)下,沿著河流、沿著河岸走。水引導著傣族先民,在民族生存的輾轉(zhuǎn)遷徙中,在大山的縫隙里,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里,在百鳥歡歌的日子里,找到了北回歸線上的這一片綠洲——勐巴拉娜西,這塊神奇美麗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的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一片神奇而圣潔的土地,它就像一顆美麗迷人的綠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南邊陲。它以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吸引了從北方遷徙而來的諸多古代民族,也吸引了從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地帶”南遷到這里的傣族先民。
傣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人,樂人自古擇水而居。史書稱傣族“居桿欄,喜糯食,善歌舞……”從中可以看出傣家人與水的親密關(guān)系。是的,傣族先民找到了水,也就找到了家園,找到了音樂,找到了藝術(shù)。
四
歲月的長河隨著水滔滔流去。一個奇跡也隨之出現(xiàn)在這塊土地上:凡是傣家人居住的地方,森林受到了保護,水源受到了保護,野生動物也受到了保護。舉目望去,到處林木蔥蘢,百鳥鳴唱,鮮花盛開,糧食豐收。這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這是西雙版納優(yōu)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傣家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從而孕育出傣家人與自然親密接觸、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質(zhì)樸的生態(tài)觀。
伴水而居的傣家人,把人類原始的民居發(fā)展成這種“空中樓閣”般的干欄式建筑。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據(jù)說是傣族農(nóng)耕社會的首領(lǐng)帕雅桑目蒂發(fā)明的,這是近水民族對溫潤、潮濕的熱帶雨林生存環(huán)境最佳也是最科學的選擇。
關(guān)于竹樓,傣族民間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傣族先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按照鳳凰在雨水中的舞姿設(shè)計的,這種上下兩層的干欄式建筑既能遮風擋雨,又能防潮、抵御野獸和蛇蟲的侵害,還有利于通風散熱。房屋梁子搭成框架,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拉牽,形成一體,特別能抗震。
隨著從原始部落走向文明村寨的過程,傣族先民告別了棲身的大樹,告別了穴居的山洞,終于在依山傍水、土軟風和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美麗家園。
在被《永樂大典》稱之為“云南史記”的《蠻書》中,關(guān)于古代傣家人的生活環(huán)境,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孔雀巢人家樹上,象大如牛。土俗養(yǎng)象以耕田,仍燒其糞。”
這段具有特殊情調(diào)的田園牧歌式的歷史,永遠留在了民族的記憶和懷念之中。難怪后人要稱西雙版納為“大象之國,孔雀之鄉(xiāng)”,真乃有理有據(jù),名副其實啊!
五
傣族先民們把瀾滄江稱為“喃咪蘭掌”。“蘭”意為“百萬”,“掌”意為“大象”,意思是“百萬大象繁衍的地方”。
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大象就是吉祥、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在傣族創(chuàng)業(yè)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巴塔麻嘎捧尚羅”意為“神創(chuàng)造萬物”或“神開天辟地”。開天辟地的英叭大神,正是依靠大象的力量, “才穩(wěn)當當?shù)匕烟斓刂巍拇瞬庞刑欤瑥拇瞬庞械兀L大天不塌,水動地不垮”,民眾才得以安生。所以,人們對大象的鐘愛與崇拜,實際上是傣家人對森林真摯感情的自然延伸。
在西雙版納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中,除了大象,還生息著野牛、長臂猿、懶猴、熊、虎、鹿等530多種動物和孔雀、犀鳥、白鷴等390多種飛鳥珍禽。因此,這里才有“動物王國”“鳥類天堂”的美名。
這樣眾多的動物種群能在這里得到繁衍延續(xù),與傣家人的生態(tài)意識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人與動物相互依存,人與自然不可分離,毀滅動物,毀滅自然,實質(zhì)上就是毀滅人類自身。這是傣家人早就有的覺悟。
六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水稻,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因此, 傣族有“稻作民族”之稱。
古老悠久的稻作文明,把傣家人和水稻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終于在世界東方,在瀾滄江畔,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尚水”文化。傣族先民利用近水的地理環(huán)境,發(fā)明了水稻栽培技術(shù),并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發(fā)展成“稻作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這樣一種歷史的優(yōu)先權(quán),我們可以在傣鄉(xiāng)的民俗節(jié)日中感受到。
傣族的“開門節(jié)”“關(guān)門節(jié)”與其說是民族的節(jié)日,不如說是一種民俗化的生產(chǎn)制度。“關(guān)門節(jié)”之時,即提醒人們已進入農(nóng)忙季節(jié),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青年男女不能談情說愛,更不能舉行婚禮,不能上梁蓋新房,不舉行大的“趕擺”、祭拜等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傣族先民對農(nóng)業(yè)耕種的重視程度。
“稻谷黃,傣家狂”。每當金谷收獲的“關(guān)門節(jié)”到來之際,傣家人就會敲起銅鑼,打起象腳鼓,慶祝狂歡,感謝神靈的賜予,感謝“水神”的庇佑。
祖祖輩輩與稻田稻谷同甘共苦的傣家人,知道這個季節(jié)的香氣來自何處、飄向何方。
耕耘時,人們交給土地的就是小小的一粒稻種,但那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儀式和象征,那是傣家人與稻田之間的一份契約和默契。之后,便得一步步躬耕踐行,付出自己的力氣、勞作、情感、心愿、智慧……
不問世事的稻谷,按照春種秋收的節(jié)令,歲歲歸來,維系著人類與田地之間的默契與信賴,溫暖著耕種者的心田。
大地如一位嚴格的慈母和一位胸有成竹的畫家,承諾在心,卻秘而不宣。先畫一個細嫩的芽兒,由淡黃而嫩綠地演變著,而后再畫一株苗兒、十株苗兒、幾百株苗兒……當一株孤零零的小苗兒分蘗、滋生出一片片、一簇簇稻秧時,最早種植水稻的傣家人,仿佛受到了贊許和鼓舞。
此時,或許還不到開懷大笑的時候。直到稻秧里自下而上隨時間慢慢傳輸,讓流動著的漿液在穗子上,在稻殼里悄悄凝結(jié)成晶瑩的米粒,傣家人才會長長地舒一口氣,豐收在望,樂開心懷。春播一粒種,秋收千粒稻。大地終于兌現(xiàn)了莊嚴的承諾。那暗暗浮動的稻香呵,如絲絲縷縷、無色無形的流泉,從傣家人的生命和田野的肌膚里源源不斷地散發(fā)出來。
開鐮的日子一到,邀約四鄰八寨的親朋好友,心存感恩的傣家人會把自己最鐘愛的糯米飯團、香茅草烤魚、手撕牛肉干巴等傣味食品擺上田間地頭,再插上彩條扎的幡簾和樹枝,獻上雞蛋、香蕉等食物,以一種掏心掏肺的真誠,祭拜成全了自己豐收愿望的“稻神”。
當食物的香氣隨著冉冉飄游的霧氣漸漸散盡時,蘊涵其間的“意”與“味”,便被認為賦予了靈氣,傳至人心所寄托的遠方。此刻,傣家人開始圍成一團,盡情享用被“稻神”光顧過的食物,津津有味,喜形于色。他們相信,每一次與“稻神”的往來溝通,一定會和往年一樣:奉獻這一餐美味,得到的將是家中一年的飽腹。傣家人把這叫作祭“稻神”。
祭過“稻神”,人們開始忙碌。傣家人以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和方式,投入到這場收獲的忙碌中,沉浸在一片金黃的稻浪里。收割機開鐮,是他們唯一與祖輩不同的收獲方式。那隆隆的轟鳴與高高低低的喝彩聲遙相呼應,交織成更加豐富、含糊的信息。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只有“稻神”才會永恒。
七
走進西雙版納,像走進多彩的夢里。那是關(guān)于森林、水、竹樓、傣家人、大象和孔雀的夢,夢境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西雙版納,這是一個滿目綠色的地方,一個夢牽魂繞的地方,一個讓你了卻夙愿、又活生生再造惆悵、萌生思念的地方。沿著一個個依山傍水的傣家村寨,我們可以去追溯歷史的足跡,探尋“尚水”文化的源頭。
西雙版納的江水,像一位柔情、恬靜的少女一路流淌,給沿岸的樹木山石留下了許多情意,有時也會耍點“小性子”,緩緩地淹沒人們的村寨、田野,但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在西雙版納,無論江、河、泉、溪,都在軟綿綿地流著,嬌滴滴地淌著,清澈得纖毫畢現(xiàn),寧靜得微波不興;就連一路奔騰咆哮、怒濤激蕩的瀾滄江水,到了傣鄉(xiāng)后,竟也變得溫順纏綿、謙和寬容、波平如鏡。
傣家少女柔情似水,天生麗質(zhì)。“軟水之上跨軟橋”(這“軟橋”大多為古藤所系,竹片所鋪),此情此景,任何人都會為她們的綽約風姿所打動。那纖細的腰身,飄逸的筒裙,隨風移動,晃悠晃悠,極有韻味,平添了多少詩情畫意,讓人常常搞不清是傣鄉(xiāng)秀麗的山水演繹出傣女的天姿國色,還是傣女的美麗和靈性賦予了西雙版納誘人的風景。
走進傣鄉(xiāng),你會看到傣家女采來含露的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圣潔之水為佛像洗塵,讓你對傣家人對水的感受由平淡而轉(zhuǎn)入強烈,你的心將會為之而震顫。
好山好水好景色,好情趣好夢境,自然造化出眾多天使般的好人兒。西雙版納最傳神、最能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的,還要數(shù)傣家少女。
那挽著高髻、裸著肩,提著筒裙緩緩入江河的傣家女沐浴情景,本身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一首情景交融的詩,它讓人聯(lián)想起那個傳說中仙境般的金湖,那個來自孔雀王國在金湖邊與勐板加王子召樹屯傾訴愛情的孔雀公主喃木諾娜。那一刻,逼真的現(xiàn)實與縹緲的傳說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那一刻,心底里絕不會有絲毫的邪念與非分之想。你在驚嘆傣家女美妙絕倫的風姿神韻的同時,或許會生出孩童般的委屈與不安,以為造物主給了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傣家人太多太多的偏愛、太多太多的庇佑和福氣。
傣家人對水的依戀由來已久,除了唐代樊綽《蠻書》中的記載,元代李京在其《云南志略》中也記述道:“金齒百夷……居頻江,一日十浴”。
好一個“一日十浴”呀!一次洗浴就是一次對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和回歸,就是對水神喃托尼洛的擁抱。正所謂:“傣族的魅力在于水,水的魅力在于浴。”
傣家女愛水、敬水、崇水,一生與水相依相伴,她們對水的依戀、對水的情感,恐怕沒有任何民族的婦女能與之相比。
水不僅賦予傣家女纖細的腰身、秀麗的臉龐,也同樣賦予她們水一樣的韌性來承受生活的重負、人生的艱辛。傣家女沐浴,意義超凡。當中世紀的西方人還不知道享受沐浴之樂時,傣家女就以“一日十浴”而被載入史冊。是啊,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是人類這一自然之子永不泯滅的情愫。當太陽把十二縷陽光中的最后一縷灑向江河時,水面頓時成為一江“金水”,這極富浪漫色彩的“傣女沐浴圖”,這天人合一的神話般“仙境”,不過是傣家女普普通通生活瞬間的寫照。
八
這村村寨寨隨處可見的水井、寺廟、佛塔,與水也有著密切關(guān)系。
傣家村寨的水井,井上筑塔,塔頂塑龍,這足以凸顯傣家人對水這個“吉祥物”的無限崇拜!這是傣家人對水敬拜的升華。
在這里,水成為除去塵埃、開啟心智的靈物。那一座座金碧輝煌的佛塔,是傣家人祈天求雨的圣地。每逢重大節(jié)日舉行的“洗佛”儀式,則將水與傣族、水與佛教之間的關(guān)系,升華到了一個奇妙的境界。
“洗佛”這一天,傣家人醒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挑一桶潔凈的泉水來到寺廟,為神圣莊嚴的佛像洗去塵埃。誰來得早,誰的心就最誠,便會得到佛祖的保佑。可見,傣家人以水為靈物,以水來祈求佛神的護佑。
傣家人對水的摯愛、對水的情愫,表現(xiàn)得最集中、最狂熱的,要數(shù)一年一度的“潑水節(jié)”了。節(jié)日里,傣家漢子和傣家女人,會在潮水般涌來的人流面前,亮出他們?nèi)粘牟惠p易示人的粗獷與豪放、敏捷與矯健、溫柔與多情,令前來觀望的中外游人,在大惑不解的同時,贊嘆不已!
“潑水節(jié)”通常要舉行3天,各村寨不盡相同,但都要舉行盛大的“趕擺”活動。傣語中,“趕”是去、走、到之意,“擺”含有歡慶節(jié)日、豐收、勝利和宗教集會之意。
“趕擺”場上開展著多種多樣的民俗活動,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節(jié)日的第三天,要舉行盛大的潑水活動。潑水當天的清晨,傣家人首先要到瀾滄江這條“母親河”取水誦經(jīng),取得“圣水”后,以水浴佛、以水祝福、以水消災、以水祈求平安。
時辰一到,這些象征吉祥、圣潔、幸福的水,便會在傣鄉(xiāng)這片神奇美麗的大地上潑灑著、飛濺著。此時此刻,天空飛舞著水,地上流淌著水,傣家人全身浸透著水。歡聲笑語在陽光下、在綠蔭中、在水的世界里四處飄蕩。
這純樸的風情,濃烈的氛圍,是傣家人的盛情款待,真誠召喚。水把傣家人對傳統(tǒng)的紀念、對生命的禮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都融于這甘露之中。從萬眾傣家人心底里奔涌而出的水之歌、水之韻、水之律,此時此刻達到了最強音,匯聚成巨大的、歡樂的“水花交響曲”。曾有人說過:幾千年的傣族史實際上就是幾千年的水文化史!而傣家人的“潑水節(jié)”,則是這浩瀚巨史中的華彩樂章。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流傳至今的傣族諺語,給了人們最好的佐證:在傣家人古老質(zhì)樸的生態(tài)觀里,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傣族是水的民族, 水氣靈光,水韻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