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1-06-16 07:45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民委一份簡報上批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fā)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昭通是典型的散雜居民族地區(qū),有19個民族鄉(xiāng)、145個民族村、2150個民族自然村,有24個少數民族共7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1%。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昭通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認真踐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融入全市發(fā)展大局,精準發(fā)力,堅決兌現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qū)落伍”的莊嚴承諾。 “現在,路修好了,水通了,電通了,養(yǎng)魚、養(yǎng)雞、栽竹、種李,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起來了;大家都在努力為專業(yè)合作社出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力爭過上美滿幸福的日子。”在鎮(zhèn)雄縣果珠彝族鄉(xiāng)高坡村楊家坪安置點,徐國慶信心滿滿地說。 果珠鄉(xiāng)納支寨是一個彝族自然村寨,以前交通落后、水電不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加之土地瘠薄,農業(yè)生產全是靠天吃飯,貧窮落后是納支寨的代名詞。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納支寨干部群眾團結一心,村民出資出力、投工投勞,無償拿出土地,建立楊家坪安置點,充分發(fā)揮古彝族村落優(yōu)勢,努力打造彝族文化品牌,建設生態(tài)農莊,開展農耕體驗,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及勞務培訓。現已建成民族文化大舞臺400平方米、露營基地1處、真人CS(射擊游戲)1處6600平方米,同步打造花海和園林景觀,發(fā)展觀光農業(yè)。這個曾經被冠以貧窮落后帽子的地方,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徐國慶家就在納支寨村民小組,早上6時不到,他便起床出門打豬草,然后生火煮豬食,再照料70多歲的老母親。已經56歲的他,看上去還算硬朗,其實他長期患有哮喘病。 “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各方面的條件不好,土地離家遠而且瘠薄,車路不通、水電不通,自然條件落后。曾經有兩年因為我生病,家里連飯都吃不上……”回想過去,徐國慶滿臉愁容,說話聲音打戰(zhàn)。據他介紹,有一年因為生病,莊稼收成又不好,全家人的口糧青黃不接,他不得不拖著帶病的身體借了幾百元去廣東打工,去到廣東病情更加嚴重,又借了錢回到家里,來去車費加上生活開支共借了1000多元,他回到家后,只得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牛賣了才還清賬。
納支寨村民小組和徐國慶家的變化,只是農村少數民族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而一大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進城的少數民族同胞,如今卻變成了真正的城里人。 “我們都是鄉(xiāng)下人,如今住進了靖安;我們這幾萬人,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操了心……”記者一行來到楊明華家,他熱情地拉起二胡,唱起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我們都是搬遷的人》,感謝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 40多歲的楊明華是大關縣天星鎮(zhèn)魚孔村的苗族同胞,從小能歌善舞,家里有3間土坯房。因為貧窮,結婚后妻子生了女兒才幾個月就另嫁他人,楊明華帶著女兒艱難生活。他也曾外出務工,但因沒有技術,只有下苦力,加之掛念家里的老母親和女兒,后來就很少外出務工了。他在家種植了20多畝竹子(還未出筍),2019年10月安葬了病故的母親。 2019年12月,楊明華搬遷到靖安安置區(qū)后,女兒在洪家營小學上六年級。搬了新家,找到了“另一半”,楊明華心里樂開了花。如今,有妻子幫忙照顧女兒,楊明華經常外出到工地上打工,平均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閑暇之余,楊明華還創(chuàng)作歌曲。目前已經創(chuàng)作了《相約在靖安》《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們結婚了》《我們都是搬遷人》3首歌曲。他經常參加當地的老年協(xié)會表演,并和昆明一家公司合作,錄制了兩首歌曲放在全民K歌、QQ音樂等平臺上播放。“今后等我的條件好些了,我還想參加《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等節(jié)目,把我們貧困群眾搬遷后的幸福傳唱出去。” 楊明華說。 快要離開楊明華家,他又唱起了《相約在靖安》:“我們相約在靖安,感謝國家讓我們把家搬;離開了老家的高山,來到了美麗的靖安;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一起去奮斗……我們要勤勞和苦干,夢想一定會實現。” 據靖安安置區(qū)合順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正忠(彝族)介紹,合順社區(qū)1422戶6186名搬遷群眾中,有少數民族12個120多戶600多人,他們都和睦幸福地生活在社區(qū)里。 經過脫貧攻堅大會戰(zhàn),昭通共有3.6萬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徹底搬出大山,搬進城鎮(zhèn),告別貧困,他們的居住、生產、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昭通努力在安置區(qū)構建互嵌式社區(qū),讓各族搬遷群眾逐步由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嵌入,形成“無論您從哪里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共識。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近些年來,通過系列精準扶貧幫扶措施,全市23.3萬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44個貧困民族村全部脫貧。全市19個民族鄉(xiāng)(鎮(zhèn))有13個已實現直接或間接通高速公路,145個民族村實現硬化路、農網電、農村客運、4G網絡、寬帶等全覆蓋,少數民族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加大民族地區(qū)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發(fā)展保障力度,全面建立基本醫(yī)保、大病保險、醫(yī)療救助、醫(yī)療費用兜底“四重保障”。實現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基本醫(yī)保和大病保險全覆蓋,7.6萬少數民族群眾享受城鄉(xiāng)低保救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 昭通還結合云南省“十百千萬”工程,把脫貧攻堅與民族團結示范建設相結合,實現“雙融合、雙促進”。爭取到中央、省級專項資金2.8億元,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218個。全市8個村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2個村寨被命名為“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兩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07個單位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創(chuàng)建市級示范單位164個、教育基地14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1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