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7-12 15:03她,認為法官既是一份耀眼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她,從事審判工作26年,堅守司法公正,敬畏法律威嚴。
她,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讓每一個案件參與人感受到公平正義和溫度。
“每次我們看到昭陽區(qū)人民法院轉來的卷宗,看著卷宗做得很細致,我們都能很快發(fā)現(xiàn),是潘荔經手的案子。”
一個在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曾經和潘荔一起共事的法官這樣評價潘荔。
26年前,她踏進法院大門,有在大寨子鄉(xiāng)農村工作經歷,深知老百姓打個官司不容易,只有耐心地跟老百姓講解,他們才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訴求、輸贏官司的關鍵在哪里。努力讓參加訴訟的老百姓感受到法律公平正義成為了她的追求,審判中面對群眾,她總是采用打比方,用百姓身邊事例解說法律。她就是昭陽區(qū)人民法院速裁快審團隊負責人員額法官潘荔,她把法官的榮譽視為一份責任,公正且細致地審理每一起案件,對待案件當事人有尺度更不乏溫度。
榮耀即責任
談起法官職業(yè),潘荔向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法官是一份很耀眼的職業(yè),但我更認為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民事法官,長期戰(zhàn)斗在審判一線的潘荔對工作深有體會。司法的天平,細微的一點傾斜,對當事人雙方就是不公,對司法的威嚴就是褻瀆。
她知道只有加強訴訟調解工作,耐心做好訴訟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才能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穩(wěn)定。在工作中,在每一起案件審理中,她把自己、原被告、代理人、第三人都擺進來。問自己:“我是誰,要干什么?”想案件參與人的訴求是什么?問案件的由來,爭議的焦點在哪里?案件審理中,她更多的是研究案情,傾聽訴求答辯,嚴格審查證據(jù),理清法律關系,合理調解,依法裁決。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潘荔所帶速裁快審團隊4名員額法官、9名書記員受理各類民商事案件2192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27.4%,審結2186件,結案率99.73%,工作日均結案10.17件,調解撤訴率55.4%,人均結案數(shù)546.5件。潘荔個人共辦結案件575件,所辦案件無一違反法定程序,所審理案件無武斷現(xiàn)象,所審結的案件無申訴、纏訴、上訪或矛盾激化現(xiàn)象發(fā)生,受到同事和社會的一致認可。在保證審結案件數(shù)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案件質量和辦理案件的社會效果。
潘荔所帶的速裁快審團隊2020年全年共調解結案794件,占收案總數(shù)的31%。秉持“調解優(yōu)先、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工作原則,潘荔認真落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fā)揮調解在司法審判中的積極作用,對于民間借貸、追討勞動報酬等案件,引導當事人放棄非理性的訴求,避免了執(zhí)行難。
她的書記員小尹這樣說:“潘荔法官是一位把自己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的法官。面對案件總數(shù)多、工作強度大的辦案壓力,她沒有一句怨言,日復一日地用她的耐心細心和恒心換來當事人的安心。我進入昭陽區(qū)人民法院一年來,她總是像大姐姐一樣關心指導我們。在她的關心下,我們的綜合素質得以大幅提升。”
睿智且嚴謹
在潘荔的辦公室里,記者翻看了一份卷宗,是昭通某企業(yè)負責人的堂兄弟狀告企業(yè)負責人,雙方在法庭上也認可80萬元的債務,企業(yè)負責人也同意償還。潘荔心里嘀咕,這么爽快就答應還鬧到法院,中間會不會有“幺蛾子”?會不會利用訴訟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潘荔在庭審中就80萬元借款的時間、款項來源、交付方式等詳細情況作了認真記錄。發(fā)調解書前,她快速找到相關的人員,一一進行核對,盡管通過調查后懷疑變?yōu)椤盀觚垺保藢o誤她才松了一口氣。因為這種串通后利用股東有限責任侵害債權人的案例不少。她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個類似的案例,她發(fā)現(xiàn)后悄悄把當事人雙方單獨說清這樣做的后果和雙方在細節(jié)上的過多破綻,最后當事人看看“戲”演不下去便草草收場。當記者問她卷宗里怎么連送貨清單也收集起來時,她說這是債權形成的直接證據(jù),辦案太多,相關信息趁早收集,省得因時間、人事變化變成懸案。
一次,在一起房屋買賣案件訴訟中,被告出售房屋后,一直未配合原告辦理房屋過戶手續(xù),原告因時間較長,聯(lián)系不上被告,一紙訴狀告到法院,但無法提供被告的聯(lián)系方式和地址,可能會成為訴訟期較長的公告案件。案件分到潘荔手中,看到被告的名字,想起20多年前曾經審判過的一起遺產繼承案件當事人的名字與被告同名。于是迅速到檔案室翻閱卷宗,多方聯(lián)系當年案件當事人,順藤摸瓜順利找到了被告,及時通知雙方到庭調解,案件得到圓滿解決。“我覺得我更像偵探!”潘荔自豪地對記者說。
面對每一起案件,潘荔都做到嚴格程序,從文書送達到最后判決都嚴謹按照程序進行。在案件審理中,她嚴格審查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使每一份證據(jù)都經得起檢驗。在辦理每一起案件時,她細心耐心地開展大量的調解工作,盡力為當事人減少訴訟不便,為快審快結案件奠定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暖心促和諧
面對工作中一些訴訟參與人的無理要求,她窺見了人內心的灰暗。面對挑撥訴訟和惡意坑害當事人時,她怒目直視,工作中她更是一個熱心的人。
一次,一個農民工向法院訴求討要工錢,用自己簡單的筆記本記錄要求被告付工錢。潘荔看著沒有其他任何人的簽字的記錄,她深知這種證據(jù)勝訴的可能性為零。她就勸農民工,要找出有力證據(jù),并交代以后打工怎樣才能取得有效證據(jù),該農民工高興地撤訴并表示,盡管官司沒打成,但是學到了維權的方法,很值得。
為了加強婦女兒童保障工作,潘荔帶領團隊還積極與婦聯(lián)聯(lián)動,開出了昭陽區(qū)人民法院2020年首張“人身安全保護令”,有效制止家庭暴力,以保障申請人及其親屬的人身安全。20多年來,潘荔一直高度重視婦女兒童權益的維護,對變更撫養(yǎng)關系糾紛、撫養(yǎng)費糾紛、離婚糾紛等案件,暢通特殊民事訴訟案件綠色通道,切實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2020年11月,原告蔣某攜其次子侯某到昭陽區(qū)婦聯(lián)反映,被告侯某及其同居女友有虐待孩子的行為。在收案當日,潘荔即向原被告雙方了解情況,并通知雙方到庭調解。由于被告拒絕調解,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及學業(yè)狀況,在當日其他排期案件審理結束后,潘荔馬不停蹄前往原告次子侯某就讀學校和村民委員會調查走訪,并及時排期開庭審理該案。
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困難群眾,她和團隊成員積極履職,加強司法救助,為這部分當事人辦理訴訟費免交、緩交手續(xù),確保每一位困難群眾都打得起官司。潘荔審判的案件,對當事人的合理訴求,她努力促成。在正常的程序之外,她通過貼心的服務,化解了當事人的困難,百姓感受到了方便,案件的執(zhí)行更有保障。在她的辦公室,記者看見了一面面滿載感激之情的錦旗。
勤勉尚奮進
今年49歲的潘荔,始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每周從周一到周五不是開庭,就是調解,摸黑下班是常事,還利用周末進辦公室寫判決書,她說周末加班不會被電話和他人影響,安靜。
2021年2月26日,時值元宵節(jié)萬家團圓之日,潘荔卻沒有和家人共度佳節(jié)。忙完當天早上的庭審工作后,她就帶著兩名書記員從昭陽區(qū)出發(fā),趕往彝良縣辦案。原來,這是前一天剛接到的離婚訴訟案件,當?shù)弥桓娣綄囊土伎词厮D至昭通市外的監(jiān)獄時,潘荔立即趕赴現(xiàn)場送達訴訟文書,并在當?shù)胤ㄔ和ㄟ^視頻調解的方式,讓雙方達成了離婚協(xié)議,圓滿完成了案件辦理。潘荔告訴記者,當時一旦被告轉至外地監(jiān)獄,將增加原告很多訴訟成本。
家住昭陽區(qū)灑漁鎮(zhèn)的張某玉說,他因欠銀行貸款被告上法庭,眼看預定開庭的時間快到了,他告訴潘荔說不能來,蘋果滯銷快爛在地里了,不能出庭。潘荔就同丈夫開車到蘋果園拍照,發(fā)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幫他推銷蘋果,江西、湖南等幾個省的人都來購買,并通過網(wǎng)絡視頻開庭讓他在家就把案件審理了。張某玉感慨,自己因被告認識潘荔,她竟然這么用心。所以,收到蘋果款就及時支付給了債權人。當?shù)弥獜埬秤褚彩且騽e人欠款才導致欠賬而被告時,潘荔認為,不能讓老實人吃虧,應該向債務人追訴,并告訴他訴訟的程序等細節(ji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20多年的審判工作中,從書記員到員額法官,我辦理了數(shù)以千計的案件,很多當事人不理解,曾遇到過各種刁難。但時間長一些,當事人慢慢就理解了。經歷了這么多,感覺自己變得更強大了。因為憑著良心,我是真誠依法地對他們的。這些案件我都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對得起我的良心、對得起我胸前的法徽,對得起國家對我的信任。”
記者采訪她時,她多次接聽咨詢和工作的電話。26年民事審判工作使潘荔成為“法律一本通”,成為民事案件訴訟審理的專家、免費提供法律咨詢的熱心人、想方設法化解糾紛的貼心人,更是一直堅守“司法為民、司法便民”初心的人民法官。她多次獲得省、市、區(qū)各級榮譽表彰,一張張?zhí)顫M工作行程的日歷表、一張張鮮紅的證書、一面面飽含感謝之情的錦旗,是對她工作的贊許和肯定。
談起長期從事民法審判工作,潘荔說她很崇尚孟德斯鳩的那句“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在中國民法典里,因為我們政法本身就蘊含著這種紅色基因,法官都具有這種為民情懷。在實際工作中,她每天反復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這種簡單重復作為堅守,并做到極致。談起對職業(yè)的理解,潘荔若有所思地說:“法官職業(yè)是很有榮譽感的,要用無情的目光看事,也要用慈悲的心待人,審判中要立得住腳,扛得住挫折和壓力。每當審結一起案件,看到當事人非常滿意,我感到欣慰與自豪。”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