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航

追光的河流(四)——一套衣服的使命

 2021-08-16 11:00  來源:昭通新聞網

一棵樹怎么也沒有想到,經歷了削皮、劈骨、分解、打磨的疼痛之后,被組裝成了織布機、紡麻機,發(fā)出“唆唆唆……唆唆唆…… ”聲,被千絲萬縷纏繞,織出了5000年前的黃河與山川。

一根竹子也沒想到,會與音律共生、與歌舞共存,取名蘆笙,其名字始見于明代文獻。《南詔野史》中記載:滇中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終日不倦。

一根苧麻被搓成了麻線,一片蓼蘭葉子染藍了布匹,一滴蜂蠟勾勒出一個個圖形,一朵花被繡成了圖案,一條河被釀成了千年美酒……苗族人民的智慧汲取了天地靈氣,鑄就了海納百川的氣魄。

5000年的農耕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家文化,2000年的蠟染技藝……每一種苗族文化的背后,都有一套嚴謹、復雜、精致的制作工序。苗族,一個獨具匠心的民族,像德國人的汽車制造業(yè)一樣,苗族人民也在用自己的匠心制造業(yè)推動著民族的奮進。

“讓我們摘下路邊的野花/插在姑娘的頭上/讓我們割下樹漿/染在阿嫂的衣上/讓我們把涉過的江河/畫在阿媽的裙上/不要忘記這里有過我們的胎盤/時刻記住祖先用汗水澆過的地方……繡上花衣裙子永遠叫子孫紀念”,苗族《古歌》里這樣唱道。

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huán)式方形紋,是一條條街道、一道道城墻;披肩上的云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是一丘丘肥沃的田土;三角形和花草樹木,是歷經的崇山峻嶺和莽莽深山;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景象……

當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時間賦予了苗族服飾新的使命。

在威信、鎮(zhèn)雄、彝良等地,均有大小規(guī)模不等的苗族服飾手工作坊及少數苗族服裝生產企業(yè)。尤其在威信縣,苗族服飾手工作坊有30多家,苗族服飾文化之花遍地開。

可見,苗族服飾已發(fā)展成為苗族同胞開拓市場經濟的法寶。苗族服飾通過市場流通,以產品或藝術品的形式走向大眾和世界,苗族文化迎來了物流式的遷徙之旅。

苗族服飾除了節(jié)日盛裝,婚禮服飾也備受年輕人的追捧。

在威信,云南熊英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目前昭通及毗鄰川南、畢節(jié)最大的苗族服飾生產企業(yè),集設計、制作、銷售為一體。

2007年,在威信縣環(huán)城西路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門面里,一塊木板被鋪成了簡易的裁床,一臺老上海腳踏縫紉機是唯一的制衣設備,一個名為“威信縣熊英西部民族服飾”的加工銷售部從此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這是威信苗族女青年熊英用打工攢來的 3 萬元錢創(chuàng)建的,作為學服裝設計的熊英來說,她追逐理想的腳步顯得潦草而倉促。

現實的確很骨感。創(chuàng)業(yè)之初,銷售部的生意不好,熊英還要靠幫別人縫補衣服、在門市前擺個地攤賣菜才能勉強維持開銷。

等不來,就走出去,哪怕翻山越嶺。為了拓展銷路,熊英獨自一人背著苗族服飾走村串戶,由于當時的交通條件有限,車子只能到村上,入寨入戶只能徒步翻山越嶺。餓了就在當地老鄉(xiāng)家吃飯,天黑了就借宿在老鄉(xiāng)家。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她的名氣越來越大。隨著客戶資源的不斷增加,老式的制作設備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于是,她相繼購置了20余臺服裝制作設備。

威信周邊但凡有苗族節(jié)日活動,熊英一定會帶上服裝前往展銷。每年正月四川省古藺縣大寨花山節(jié)、二月七月敘永縣和古藺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苗場、七月古藺苗家風情節(jié),是熊英必到之處。參加每一個活動之前,她都會提前做市場調查,制作適合當地民俗民風的苗族服飾。每次去展銷,中型集裝箱貨車幾乎被裝滿,多則四五十箱,少則二三十箱。

創(chuàng)業(yè)不分晝夜,追逐夢想的腳步夜間也不停歇。為了趕上第二天的活動,熊英白天照看門市,晚上出發(fā)去目的地。到達活動場地時,經常是凌晨三四點,還來不及休息,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卸貨、支帳篷、擺攤,待一切整理好后,天已蒙蒙亮,隨便吃上兩口東西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白天的熱鬧散場后,游玩的人和離家近的攤販們都走了。高高的大山上,只剩下兩三個離家遠的攤販駐扎山頭。在黑漆漆的簡易帳篷里過夜,即便頭頂月亮和星星,也無心看風景,提心吊膽、疲憊得不敢入睡的記憶依舊在熊英的心里揮之不去。

有些經歷甚至與性命有關。記得有一年冬天,在古藺縣一個苗族老鄉(xiāng)家里借宿,好心的主人把燃有煤爐的房間讓給熊英和同行的兩名工友住。天快亮的時候,熊英頭痛得快炸裂、胸口悶得慌、嘔吐感劇增,已經沒有力氣叫醒同伴。她憑著僅有的一點點力氣和模糊的意識,努力走到門口,還來不及開門便暈了過去。木門縫隙里吹來的新鮮空氣把她救了過來,醒來后才意識到是煤氣中毒。

每每想起這些往事,熊英依然滿眼淚光,被自己感動,被給予她幫助的同胞感動。通過幾年的打拼,她的足跡遍布云南威信、鎮(zhèn)雄、彝良、鹽津和四川興文、敘永、古藺縣及貴州大方縣等地。

2014年,熊英由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云南熊英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剛創(chuàng)業(yè)時的二人小作坊發(fā)展到如今擁有專、兼職手工繡花插花工、串珠工及服裝設計制作工等100余人的公司,實現了公司化經營。

跟熊英有所不同,吳有榮把苗族服裝店安置在家里。她的家坐落在一座苗族風情園里,叫木椿溝苗寨。

寨子山頂上有一棵高高的木椿樹,兩條小溪匯聚于寨門前,形成一條水溝,這便是“木椿溝”名字的由來。

“木椿春喧桃李無言蜂蝶紛飛紫衣舞,花楸秋閑竹菊有心鴻雁列陣蘆笙歌”,這是風情園寨門口的對聯(lián),吳有榮的家就在寨門后。

木椿溝苗寨位于彝良縣龍安鎮(zhèn)木坪村,距彝良縣城約15公里,距小草壩風景區(qū)約15公里,正好處在縣城至小草壩景區(qū)中間,居住著32戶苗族同胞,民族風情十分濃郁。

游一趟苗家寨、賞一回苗家景、吃一餐苗家飯、過一個苗家節(jié)、結一次苗家婚、對一首苗家歌、跳一段苗家舞、住一宿苗家屋、淘一件苗家寶、品一段苗家情,是這個寨子特有的節(jié)目。

2011年以來,龍安鎮(zhèn)整合資金,打造原生態(tài)的苗族風情園,保護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完整性,構建“原生、環(huán)保、和諧、可持續(xù)”的自然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建造出一個集居住、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苗族風情園。經過近4年時間的努力,2015年2月12日,木椿溝苗族風情園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龍安鎮(zhèn)木坪村寨子被國家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這里的三道攔路羊角酒,不喝也得喝;飄香的羊肉,吃了還想吃。這里的“開年節(jié)”熱鬧非凡。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美酒、打糍粑、慶豐收,期待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里的花山節(jié)蘆笙響天,踩花山、唱情歌,郎有意來女有情;射弩競技扣人心弦,期待來年喜結連理、多子多福。這里的篝火晚會叫人難忘。踩著月光跳起激情奔放的《蘆笙敬酒歌》,蘆笙嗩吶縈繞耳畔。篝火紅紅,歌聲嘹亮,期待來年紅紅火火、事事順意。

望著一棟棟錯落有致的二三層小樓房,吳有榮想起了往事。

木椿溝的春天風特別大,苗家姑娘的裙子被吹得裙角飛揚。家里人擔心屋檐上的瓦被風吹落砸壞,每年春天,父親和她都要上房揭瓦,像數星星一樣,一片一片地撿下來,小心翼翼地堆放在墻角,等到了秋天,再一片一片地蓋回去。

土墻房的墻開了一道道裂縫,裂縫里塞滿了春風的蠻勁,無休止地把風往屋子里灌;下雨天,土墻被雨水浸泡,被子上沾滿了泥,泥砂往下掉,隨時都要倒塌的樣子。

吳有榮最怕過夏天,蚊蠅滿天飛、老鼠四處跑、老蛇掛屋檐,常常嚇得吳有榮六姐妹一陣陣尖叫。

還好,在吳有榮心里,母親織布和紡麻時專注、溫柔的樣子,能抵御所有的艱辛。

后來,姐姐妹妹們都出嫁了,父母去了天國。老蛇也沒敢再來,兩層樓300多平方米寬的大房子,來了它會迷路。

除了經營好服裝店,打整家里的莊稼,作為鎮(zhèn)人大代表、文藝隊隊長的吳有榮,每天都要召集文藝隊進行排練。吳有榮家二樓一處近20平方米的房間,專用來給村民們作培訓教室用,培訓課程有苗文、織布、蘆笙舞、刺繡等。

在二樓的另一間屋子和陽臺上,置放了她的寶貝,那是她母親留下來的織布機和紡麻機。紡麻機還可以用,為了讓左右腳掌和杠桿磨合得更貼切,吳有榮脫下鞋子和襪子,熟練地坐在紡麻機上操作了起來,“唆唆唆……唆……”紡麻機的軸輪轉動了起來。

寬寬的陽臺上,一架受了傷的大型織布機痛苦地站立在那里,地上還有一堆零件,等待著吳有榮的愛人張仁琪給它做手術。

陽臺里面的房間里,擺滿了10只白色的大型塑料桶,里面裝滿了包谷籽,有2000多公斤,是吳有榮家豬兒們全年的糧食。

沿著10多米長的陽臺直走再左轉,房子盡頭的角落里,一臺小型的織布機散架斜靠在墻角,機器上還有未織完的布,圖案只完成了一半,紅線、黑線、白線頹廢地交織在一起,任灰塵來去自由。這是吳有榮愛人張仁琪的另一個“危重病號”。

一樓經營服飾的房間里,傳來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音。吳有榮的苗族服裝,可以租、可以賣,趕上過節(jié)的時候,一天能有七八百元的純收入。

吳有榮心想,還好有張仁琪在,要不然母親留下的寶貝可就要失傳了。

一個民族的千載傳奇和蹉跎歲月,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精神和靈魂、苦難和甘甜、思念和緬懷,走過的路、爬過的山、蹚過的河都被雕刻在這服飾上,變成了一部史書。

而今,這套美麗的衣服肩負起了新的使命,開啟了另一場關于美的遷徙之路!只是,像熊英和吳有榮這樣創(chuàng)業(yè)的,在昭通10多萬苗族人口中是極少數。(未完待續(xù))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燕/文 ? 任正銀 ? 李東旭/圖)

審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單娟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審  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單娟
標簽 >> 赤水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