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1-09-14 10:21
| |||
? | |||
廣播電視記者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推動人類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所以,廣播電視記者除了具備寫作能力、拍攝能力等基本功外,還應該具備七種能力。 一、較高的政治理論能力 許多記者只忙于業(yè)務,卻忽略了政治理論學習。而一名合格的廣播電視記者,要有較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政策修養(yǎng),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工作中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實踐,用高度的黨性原則規(guī)范言行,切實履行起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質,才是做好新聞工作、當好新聞記者的前提條件和可靠保證。一名合格的記者就是要有堅強的黨性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感。 二、過硬的業(yè)務工作能力 新聞報道是否做到盡可能的體現(xiàn)新聞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記者的業(yè)務水準。不同的記者,對同一素材的報道,不同的報道方式、報道角度、對新聞事實內涵挖掘的深度、廣度等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現(xiàn)實工作中,不少記者,因為新聞業(yè)務能力還不強,導致新聞報道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只能通過不斷深入的業(yè)務學習,具備扎實的新聞業(yè)務功底和較強的新聞業(yè)務知識,才會有過硬的業(yè)務工作能力。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記者不僅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從實踐中學習,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挖掘新聞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社會哲理和人性真諦。 三、正確辨別新聞線索的能力 記者對新聞信息的有效識別與分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是由知識結構、分析能力等方面組成的。每一天新聞熱線、各類人員提供的信息都能夠給記者提供一定的新聞線索。但是這些新聞信息不可能全部都使用。有的人可能出于自己的名利,或者出于各種目的,以各種方式,發(fā)布各種虛假的信息。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如果對這些海量信息不加以有效辨別,新聞傳播后,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負面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這就要求記者具有一雙慧眼來辨認新聞線索:所有獲取的信息必須經由記者作出準確判斷,并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加以核實,然后再報道新聞。 四、“后天修煉”的能力 每一個記者身上,實際都有 “先天素質”和“后天修煉”的能力。“先天素質”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脾氣,自己進入新聞崗位前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寫作能力等。“后天修煉”包括了進入新聞崗位后“添置”的一切,如知識結構調整的地方、文化水平和寫作能力提高的部分等。要做好新聞工作,個人缺乏的素質,要補充進來,這需要有選擇地“添置”與“放棄”的過程。如果新聞記者不想辦法讓自己盡快適應新聞工作,結果只能是自己被新聞工作淘汰。新聞工作的職業(yè)特征十分明顯,沒有一定的素質,確實是做不了這一行的。記者“后天修煉”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不斷煉習的過程,甚至是整個一生的過程。 記者的工作環(huán)境具有不確定性。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場合,面對的采訪對象也是形形色色,不同的采訪對象,需不同的采訪方式方法。各種新聞事件也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記者的工作中,充滿了各種變數(shù),這就要求記者有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靈活應變,可以很好地對各種突發(fā)狀況進行快速地調整并作出反應,才能保證記者的采寫新聞的質量。 五、較高的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 在一些廣播電視臺,個別出鏡記者說話磕磕絆絆,不夠流暢,無法讓聽眾快速把握新聞事件的信息,這便是欠缺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xiàn)。目前,很多電視臺為了增強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各種新聞直播、新聞連線等播報方式大大增加,這就對新聞記者口語和文字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而要和人打好交道,不管是哪一種人,都需要記者能和采訪對象進行順暢地交流,采訪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聞報道也才有質量。記者口語表達一定要準確無誤、邏輯清晰,讓觀眾通過記者清晰的表達便可以掌握相關的新聞信息。所以,較高的口語和文字的表達能力,是廣播電視記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六、專業(yè)化和新聞敏感性的能力 記者的專業(yè)化,是指每一名記者都要爭取成為所從事的新聞報道領域的專家。在信息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受眾知識、文化水平提升,記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礎上向專家型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專家型記者的特點是在具備一個普通記者各項基本素質的同時,兼?zhèn)淠骋活I域的專業(yè)知識。記者只有擁有了某一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才會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新聞的敏感是一個新聞記者最為重要的天賦。知道哪里會發(fā)生事情,感覺哪里有熱點事件,有些記者甚至可以在古老的新聞中解讀出新的東西并成為熱點話題,這就是一個新聞記者最難得的天賦。 廣播電視記者這個行業(yè),要求記者既要能“記”,還要能“訪”。按照“三貼近”的要求,記者只要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深人基層、深入一線,不靠“現(xiàn)成材料”,用眼看、用腳走、用腦想、用手寫,就一定能寫出鮮活的新聞精品。記者要在新聞工作中成就一番事業(yè),靠“天賦”不如靠努力,靠“捷徑”不如靠勤奮。不管現(xiàn)代社會物質條件如何改善,新聞傳輸手段如何先進,真正的好稿子還是要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方能獲得。 七、人道主義精神的能力 新聞報道除了做到事實準確,以理服人以外,更重要的是還應以情動人,充滿人情味。一名記者應該懷著博大的同情心和對現(xiàn)實的真誠去關注、理解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才能真正與受眾達成心靈的融合。對新聞記者而言,人道主義精神才能凸顯記者的職業(yè)和生命境界,文化情懷才能決定記者的專業(yè)高度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