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10-08 10:14編者按:
昭通多元文化交融,文墨淵源深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云南北大門”之稱。作為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昭通以秀美山川和革命老區(qū)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在此學習、工作及生活。為進一步凝聚昭通黨史學習教育合力,通過不同視角,真切感受黨的偉大和昭通歷經(jīng)滄桑巨變?nèi)〉玫妮x煌成就,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策劃采訪“外地人看昭通·話巨變頌黨恩”訪談稿件一組,今日予以刊發(fā),以饗讀者。?
“昭通飛速發(fā)展,勢頭正盛。”說這句話時,黨文輝的眼中充滿了堅定與期盼。來自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黨文輝于2013年考入昭通市就業(yè)局,隨著事業(yè)和家庭的穩(wěn)定,從一個革命老區(qū)到另一個革命老區(qū)的他,對昭通的情感早與本地人無異。
8年過去,黨文輝對昭通的初始印象仍歷歷在目:街上跑著“多年未見”的馬車,路過菜市場捂著鼻子的人群,煙頭、紙屑隨處可見......“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要為這個地方的發(fā)展出一份力。”懷著這樣的念頭,黨文輝成為“烏蒙鐵軍”的一員。如今,看著昭通車水馬龍的通衢大道,井然有序的菜市場,不見一個煙頭的干凈路面,他的心中感慨萬千:“很榮幸參與了昭通的建設,很多和我一樣的外地人都正在與昭通一道,成長為更好的樣子。”
2015年,黨文輝成為一名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戰(zhàn)剛剛打響之時就深入基層一線。14個月的時間不算太長,但也讓他有所聞,有所思,內(nèi)心為之震動。“可以說昭通的改變,就是脫貧攻堅這一世界奇跡的最好證明。這一切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引領(lǐng),也離不開廣大干部的苦干實干,我是其中一員,更能體會到其中的艱辛與驕傲。”
“昭通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村級集體收益補貼村組干部待遇政策,壓實責任的同時不忘關(guān)懷激勵,村組干部越來越年輕化、專業(yè)化,不分晝夜地為本地發(fā)展出謀劃策,為老百姓解決大小事務,他們的汗水里映照著越來越好的昭通。”在黨文輝的眼中,無數(shù)變遷中最值得點贊的,是昭通干部群眾越發(fā)挺起的脊梁和越發(fā)明媚的笑臉,那份精氣神是過去奮斗的成效,更是對昭通美好未來的“昭示”。
正如黨文輝所說,這份撐起昭通變遷的“精氣神”不是憑空而來,是昭通市委、市政府通過各類人才工程大力育才引才,“請進來”傳經(jīng)送寶,“送出去”增長才干,強化了智力支撐,做實了后續(xù)保障。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昭通市持續(xù)發(fā)力,全力搭建教育載體,用好教育陣地,高標準、高質(zhì)量上好集中培訓“必修課”、線上培訓“自習課”、體驗教育“實踐課”、基層教育“專題課”,為全市干部隊伍鍛造添上“一把火”,全面凝聚起推動昭通成為脫貧致富示范區(qū)、生態(tài)保護修復排頭兵、滇東北開發(fā)開放新高地的強大合力。
如今,參與組織工作的黨文輝主要負責公務員招錄和管理工作,繼續(xù)在實現(xiàn)自我的道路上為昭通的建設添磚加瓦。黨文輝堅定地說:“我早已把昭通當作自己的家,昭通的美好塑造著我們,也吸引著更多人,一股股有思想、有闖勁的‘人才活水’正在不斷匯入昭通的建設浪潮,在烏蒙大地涌動,我愿意去融入、去奮斗,見證這片熱土的發(fā)展,感受這片熱土的無限魅力!”
(通訊員 馬祎? 胡華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