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1-11-20 09:04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云南科技人才培養(yǎng)結碩果,3位云南省科技領軍人才當選。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fā)總監(jiān)朱兆云、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克勤:專注有害線蟲生物防治研究40年
線蟲引起的農作物病害是僅次于病原真菌的第二大類病害,而大劑量施用化學殺線蟲農藥嚴重污染土壤,影響食品安全。隨著高毒性化學殺線蟲劑的禁用或限用,線蟲防治成為世界性難題,生物防治受到高度關注。
張克勤(右一)
40年來,張克勤教授扎根云貴高原,專注有害線蟲生物防治研究。他從線蟲生物學特性及與天敵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入手,發(fā)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線蟲生防微生物資源和先導化合物;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線蟲生防微生物庫;揭示了微生物與線蟲互作的分子機制;創(chuàng)建了根結線蟲高效生物防治技術體系;研發(f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線蟲生防產品并被廣泛應用。這些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性的重要成果,為解決線蟲防治的世界性難題以及農業(yè)生產實踐做出重大貢獻。
張克勤(右二)
張克勤是我國作物病原線蟲生物防治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主持完成了我國首個線蟲生防“973”和國家高技術產業(yè)化項目,以通訊(含共同)或第一作者在PNAS,Nat Commun,Sci Adv,J Am Chem Soc等刊物發(fā)表SCI論文219篇,主編出版專著4部。圍繞線蟲生防,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云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和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中國發(fā)明專利金獎1項。個人獲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獎項,獲中國授權發(fā)明專利62項。
朱兆云:讓民族藥走出國門
朱兆云數十年來扎根邊疆,堅守在民族藥工程科技領域第一線,腳踏實地探索民族藥發(fā)展路徑。堅持應用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fā)并重,帶領團隊對我國低緯高原地區(qū)復雜多樣的民族藥資源實施系統(tǒng)研究的重大工程,為民族藥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示范。
朱兆云帶領團隊開展資源調研,鑒定確證4392種藥物,基于野外調查所獲的第一手資料,主編《云南天然藥物圖鑒》《云南民族藥志》等專著6部22卷1191萬字。
朱兆云(右一)
對特色藥物進行研究篩選與評價,發(fā)掘民族藥資源,以第一發(fā)明人創(chuàng)制5個國家新藥并成功上市,其中2個進入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所研制的痛舒膠囊是國家重點新產品,并獲批在美國開展Ⅱ期臨床試驗。目前尚有全三七片與附杞固本膏正在研發(fā)。建設通過國家認證的5個平臺及其團隊,提升民族藥資源研發(fā)水平。
朱兆云(右二)
朱兆云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全國中醫(yī)藥杰出貢獻獎、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獎項。并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及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宗亮:創(chuàng)新是一座高能大壩
糯扎渡水電站是中國目前最高、世界第三的土石壩,它的總設計師是全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電建集團首位首席技術專家、昆明院總工程師張宗亮。張宗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電建集團組建以來的首位院士。
張宗亮
1984 年至今,張宗亮已經在祖國西南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建設37年。先后主持組織設計建成了:中國最高、世界第三的土石壩——糯扎渡大壩,使我國心墻壩高度提升了100m,為我國后續(xù)300m級特高壩建設奠定基礎;當時中國最高、世界第二面板壩—天生橋一級大壩;世界首座“應急搶險-后續(xù)處置-開發(fā)利用”堰塞壩—紅石巖水利樞紐,提升了我國堰塞湖防治利用技術水平。張宗亮還研發(fā)了大泄量高流速溢洪道水力邊界設計、水流摻氣減蝕與下游消能防沖等關鍵技術。提出過渡段水力邊界設計準則,為國內高水頭大流量泄洪建筑物的規(guī)劃設計、工程建設、運行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張宗亮是我國高壩工程技術帶頭人之一,肩負著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高土石壩分中心的建設任務,先后承擔了17項國家、省部級和集團重點研發(fā)計劃,30座高土石壩的研究實踐以及50余座高土石壩工程的咨詢審查任務,在特高心墻壩、高面板壩、堰塞壩等壩工技術取得豐碩成果,推廣應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等西部大批工程,并擔任多個高壩工程特咨團專家組組長或專家,發(fā)展了我國高土石壩設計技術體系,為中國電建世界一流的水電品牌打造和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科技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科技彩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