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12-30 11:36巍巍井岡山,滿目蔥蘢,生機盎然。雄偉的山巒、參天的古樹、茂密的竹林、神奇的飛瀑……這些山景與我平生游覽過的名山大川相比,并沒有太多的特色。打動我心弦的是這座山的名氣、歷史地位與其永恒的精神。
歷時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為井岡山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巍巍五百里井岡山,100多處革命遺跡舊址散布其間,經(jīng)過歲月的鍛造,這里的一草一木無不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井岡山,我想牢牢地記住這座山。
2021年12月6日,我踏上了這片紅色的熱土。未上井岡山之前,八角樓的燈光、朱毛的會師、黃洋界戰(zhàn)役、三灣改編,這些歷史大事件,對我而言都還只停留在歷史的課本上,淺嘗輒止。聽講座、訪舊居、瞻先烈,這是一次深刻的體驗、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直到這次親身體驗學習,令我從心靈上受到震動的是一處處革命遺跡、一件件歷史文物和恍若可及、可觸、可體察的濃重的艱苦奮斗精神。
在井岡山游覽的第一天,參觀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順山而上有兩組臺階,第一組有49級,象征著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有60級,寓意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10月建成并對外開放。一步一個沉重的腳印,一步一段歷史的盛衰回憶洶涌而來,抬頭向著烈士紀念堂,眼前已經(jīng)霧蒙蒙。
走過那109級具有象征意義的石階,便走進了紀念堂。毛澤東手書“死難烈士萬歲”的燙金大字映入眼簾。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周邊縣(市)有名有姓的烈士共有15744人,但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總共犧牲了4.8萬烈士,還有許許多多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先烈。
上到二樓,房間里密密麻麻地刻著當年犧牲在井岡山的烈士名單,讓人心情沉重。偉大勝利是由無數(shù)人的犧牲換來的。在這片傳奇的紅色熱土上,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樹、每一寸土地,都記載著那些不平凡歲月的回憶。在平緩的山谷、陡峭的山崖,在一切有風、有水、有光照的地方,都有他們威武、矯健的身影,似千軍萬馬向你撲面而來。
這里一草一木一英雄,一山一石皆豐碑。
一種靜穆的情愫在空中彌漫,對先烈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向犧牲的烈士們鞠躬,感恩他們的不畏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井岡山烈士陵園門前我重溫了入黨宣誓,一字一句,句句鏗鏘,更是心潮澎湃。
109級臺階上,這時站滿了前來瞻仰烈士墓碑的任弼時中學的孩子們,他們安靜地聽著講解員講述王佐和袁文才當年的英雄事跡,時而低頭啜泣、時而精神振奮。看著孩子們朝氣蓬勃、笑靨如花的臉龐,今天,我深信長眠在井岡山烈士陵園的英烈們肯定含笑九泉。
我隨后參觀了黃洋界、大井、小井紅軍醫(yī)院,瞻仰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一路上我感受著道路的蜿蜒崎嶇,所到之處,無不被每件歷史實物及革命先輩英勇事跡所感染。走在先輩們揮灑過血汗的路上,手指拂過那些褪色的黑白照片,看著莊嚴肅穆的墓碑,多少英雄在這里長眠,有名的、無名的,在這片苦難的土地上,有太多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故事。賀頁朵的入黨誓詞、伍若蘭的“若要我低頭,除非贛江水倒流”、小井紅軍醫(yī)院、曾志含淚送子……無不為當年的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顧大家的革命情懷感動得熱淚盈眶。
一路走來,美麗的風景與凝重的雕塑所帶來的沖擊,交織在心中。血與火的戰(zhàn)場,成為游覽圣地。笑聲與悲痛,重生在這塊土地之上。透過毛主席舊居虛掩的窗戶,我仿佛看到毛主席屋內(nèi)的昏暗燈光,他正襟危坐,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深刻分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用心將這燈光融成井岡山斗爭的希望,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十送紅軍》的歌聲乘著微風而來。那一晚,我在青青的山上,做了一個紅色的夢。離開這里,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作者?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