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1-11 11:191
除了讀書,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藥。前段時間到昆明住了兩天院,隨身帶了本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證言》,醫(yī)生護士見我看得入迷,說:“你是讀書治病兩不誤啊!”我說:“對我而言,讀書就是治病。”后來,媳婦每晚打電話給我,對話基本上就是這樣的:“這么晚了,還在治病嗎?”“快了,這頁看完就睡了。”幾十年了,我一直保持著每晚入睡前都要讀一小時書的習(xí)慣。讀書就是我風(fēng)雨中的陽光、治傷時的靈丹、靜心的棲息所、養(yǎng)性的圣潔地、抗壓的硬根基、“我心”的防護服、操守的穩(wěn)定器、工作的推動力和情誼的潤滑劑。
我認為,讀書有九個境界:被動式讀書,裝樣子讀書,功利式讀書,興趣式讀書,自覺式讀書,養(yǎng)心式讀書,快樂式讀書,無字式讀書,靈魂式讀書。我覺得自己還在養(yǎng)心式讀書,即第六個境界里。
2
生活總是雜亂無章的,這么多年的修煉,再煩亂也能自制有序地面對,即使預(yù)想不到的突如其來,也能作為加固心之堤壩的材料,讓自己的見識和容量不斷增長擴大。我對抗俗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認認真真踐行“打脫牙齒和血吞”這句話。
據(jù)說,這句話的出處是《曾國藩家書》。于是,買來一套《曾國藩全集》。周末,開始沉浸其中。
曾國藩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quán)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dāng)。父壑當(dāng)。谥當(dāng)。w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我開始站在曾國藩的角度來理解他的堅忍和實干了。曾國藩在得意時埋頭苦干,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wù)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曾國藩又說:“物生而有耆欲,好盈而忘闕。”“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耆,曾使留其闕陷。”
白巖松評論說:“曾國藩50歲的時候突然活明白了,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我今年已經(jīng)52歲,對人生況味深有體悟。堅韌之余,經(jīng)常問自己:“對每一次的舛訛都消納了嗎?對每一次的挫辱都主動消化了嗎?負重前行的步子依舊堅穩(wěn)嗎?”
《道德經(jīng)》上說:“反者道之動。”我安慰自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fù),沒有不可逾越的冬天,沒有不會來臨的春天。人生的旅途,真正的強者應(yīng)該是這樣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曾國藩是一個忠實的封建道統(tǒng)的文人,在他的晚年,拖著病體去處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這是一個非常燙手的山芋,他預(yù)料自己可能會死在處理這個案件的任上,遂給子女后人寫下了遺書:“余平生略涉儒先之書,見圣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fā)露于名業(yè)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fā)露于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則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之心,則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尚恨未能掃除凈盡。爾等欲心地干凈,宜于此二者下功夫,并愿子孫世世戒之。”
不得不承認,這個終身抽刀斫水而絲毫不能改變水的流向的人,他的意志是堅強的、心胸是博大的。這個7次參加科考,29歲開始寫日記的封建文人,這個差點被兵痞殺掉而又自殺兩次不成的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的最后一篇(公元1872年3月12日,逝世前一天)日記是這樣的:“早起,蔣、蕭兩大令來診脈,良久去。早飯后,清理文件,閱理學(xué)宗傳。圍棋兩局。至上房一坐。又閱理學(xué)宗傳。中飯后閱本日文件。李紱生來一坐。屢次小睡。核科房批稿薄。傍夕久睡。又有手顫心搖之象。起吃點心后,又在洋床久睡。閱理學(xué)宗傳張子一卷。二更四點睡。”
3
辛丑年夏,我第二次閱讀《容齋隨筆》。洪邁是南宋大學(xué)問家,其讀書的用功程度,反映到了隨筆之中,我不講對史跡的糾偏和對名家名著的匡正,只擷取《書中用茱萸字》一則,就可見一斑:劉夢得云:“詩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維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學(xué)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為優(yōu)。予觀唐人七言,用此者又十余家,漫錄于后。王昌齡‘茱萸插鬢花宜壽’,戴叔倫‘插鬢茱萸來未盡’,占綸‘茱萸一朵映華簪’,權(quán)德輿‘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擺落茱萸房’‘茱萸色淺未經(jīng)霜’,楊衡‘強插茱萸隨眾人’,張諤‘茱萸凡作幾年新’,耿瑋‘發(fā)稀哪敢插茱萸’,劉商‘郵筒不解獻茱萸’,崔擼‘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賀‘茱萸城里一尊前’,比之杜句,真不侔矣。”
一口氣列出11位詩人含有“茱萸”的12句詩句,在沒有搜索引擎的古代,沒有博聞強記的本事,沒有用心讀書的功夫和定力,斷然不可能達此境地。反觀我輩,讀書用功不足,自覺不夠,心志不凈,捫心自問,慚愧之至。
《容齋隨筆》是一部奇書,全書“搜悉異聞,考核經(jīng)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y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參訂品藻,論議雌黃,或加以辯證,或系以贊繇,天下事為,寓以正理,殆將畢載(明人李翰序)”。各自成篇,極便省覽。
4
蘇軾為什么叫蘇軾?查閱了許多資料,都有不同的說法,皆有牽強解讀。近日讀王水照、崔銘所著的《蘇軾傳》,說是蘇軾從小聰明穎悟,其父蘇洵深感自豪和欣慰,但也看出了兒子性格中可能成為致命的特點:豪放不羈、鋒芒畢露,故特寫《名二子說》以示告誡:“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司其職,唯有車軾顯得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雖然是這樣,但如果去掉車軾,車也就不能成其為一輛完整的車了。兒子啊,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擔(dān)心你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以太直露,而應(yīng)該有所外飾呀!”蘇洵的說法,可作一觀。
然而,是真人就不會輕易移情改性。縱觀蘇軾一生,他真摯坦率,光明磊落,不屑掩飾和賣弄,對人對事,無論親疏,都以誠相待,吐肺腑之言,行正善之事,他的“一肚子的不適宜”和超脫曠達的個性,使他一生命運舛逆,屢遭誣陷貶斥。“這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其心誠其本正其品潔,除了詩、詞、文、書法、繪畫皆達一流造詣之外,強大的人格魅力也成為影響后人的重要因素。這種崇高的人格涵養(yǎng)與蘇軾的卓越不凡的文藝素養(yǎng),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集詩文書畫樂之大成的不世出的大文藝家。
“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個文人,閱歷、學(xué)識、修為到了一定程度,要想繼續(xù)往前走或往上攀登,實現(xiàn)自我突破,就需要胸懷、人格和意志來支撐和推動了。
5
孔子說仁者不憂。真是這樣的嗎?現(xiàn)實中,孔子曾遭受困厄于陳蔡,幾被餓死;在匡城和宋國差點被殺,這個“仁者愛人”的大儒,惶惶如喪家之犬。他認為這是禮崩樂壞的結(jié)果。2500年之后,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仁者義士始終被尊敬被推崇,但在欲望橫流、自我為大的暗流面前,仁者的憂慮往往比不仁之人更甚。不仁之人,把做不仁之事作為樂事,喪失天理地德,習(xí)以為常,心安理得,在德治與法治不協(xié)和的地方,不仁之人反倒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沒有憂慮的,他們往往大法不犯、小法不斷,違規(guī)違紀(jì)、發(fā)泄私憤、射暗箭,甚是令人厭惡。仁厚義正的人,勢必與邪惡不兩立,有斗爭才顯正其正、邪其邪,怎能沒有憂慮憂愁呢?如果仁者強大到無敵這個局面,恐怕是不可想象的。一個自稱為仁者之人,如果明哲保身,對不仁不義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就不配稱仁者。
6
人是會變的,古今如此。在民間有一出影響深遠的戲文《破窯記》,它的主人公原型是宋朝名相呂蒙。這個呂蒙小時就被其父將其與母攆出家門,受盡貧寒窘迫和屈辱,后來高中狀元,步步高升,登上宰相之位后,形成了愛喝雞舌湯的嗜好,他每天為喝一碗鮮美的雞舌湯,就要殺上百只雞。《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講了一個從愚頑變?yōu)轭V堑墓适拢撼酰瑱?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世說新語》載: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shù)十里,與處之俱。經(jīng)三日三夜,鄉(xiāng)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yún)菍ざ憽F皆辉冢娗搴樱咭郧楦妫⒃朴孕薷亩暌氧沲桑K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好人。北宋的王安石寫了一篇文章,叫《傷仲永》。王安石在文中說:方仲永最初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方仲永變成一位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沒有接受應(yīng)有的教育。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好,由于沒有受到必要的后天教育,變?yōu)槠胀ㄆ椒驳娜耍荒敲矗F(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是天生聰明的人,本來就很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自己不努力,怕是連普通人也趕不上了呀!
7
心地是最難耕種的,人世間的風(fēng)霜雨雪與旱澇暑凍比自然界對耕田種地的影響更甚。人要一輩子耕耘好心地,讓每一茬都有收獲,有時候就得用真情、用生命去守護。放遠望去,有那么多心地被撂荒被污染,真令我難受。
8
幾天陰雨連綿,加之煩心事困擾,我的心情也有點陰郁。晚上翻看微信,一個朋友的一段話慰藉了我。他說:世上那么多錯人錯事,如果我們都去計較就浪費人生了。人生要值得,就要學(xué)會忘記和原諒。忘記是為了提純心境,原諒是慈悲的救贖。放下他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走不出自己的執(zhí)念,到哪里都是囚徒,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jié)。
要真正達此境界卻并不容易。這段時間,我連續(xù)讀了《王陽明傳》《曾國藩傳》《蘇軾傳》,這幾個人是我心里的朋友,過去就經(jīng)常與他們對話,看過他們的傳記,像與熟人摯友嘮嗑,心里漸漸亮堂起來。這幾個人,論才能水平,都是不世出之人,他們面對坎坷而本色不改,面對誣陷無賴卻持我本心,放大了自我。
9
說起沈括,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科學(xué)家,也是詩人。他不僅有著名的科學(xué)專著《夢溪筆談》,還有“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蘆管玉簫齊送夜,一聲飛斷月如煙”(《夜登金山》)一類好詩。但這人的人品卻不怎么樣,與同時代的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大家相比,其心性品行就差得遠了。正是他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就想掀起文字獄來構(gòu)陷蘇軾。
蘇軾自嘉祐二年進士考試名震京師后,聲名遠播,尤得神宗喜愛。傳說,只要見到蘇軾的詩文,即使正在用餐,宋神宗也會立馬放下筷子聚精會神地閱讀,還會情不自禁地擊節(jié)稱嘆:“奇才!奇才!”這就惹得一幫宵小極為妒忌。沈括生于官宦世家,算得上是個官二代,從小接受過良好教育,不應(yīng)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熙寧六年,沈括受神宗皇帝委派,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出使杭州。臨行前,神宗皇帝特讓他去看望一下蘇軾。打翻了“醋壇子”的沈括到杭州后,專程到蘇軾府上拜訪,敘舊論交,熱絡(luò)異常。臨行前請求蘇軾贈送手錄近作一冊,權(quán)作紀(jì)念。蘇軾心胸坦蕩,只當(dāng)是朋友(詩友)間的常規(guī)交往,不便推辭,便加班親自手錄近作一冊,以贈沈括。殊不知,沈括回到京城后,就立即對蘇詩逐首加以箋注,斷詞取義,妄加歪曲,硬說蘇軾詩詞“譏訕朝政、心多怨懟”,把它作為杭州之行的考察報告進呈御覽。雖然神宗置之不問,但為李定等人后來演弄“烏臺詩案”開了一個丑惡的頭,令蘇軾差點丟了性命。
蘇軾在不同工作崗位上都心系民眾、夙夜在公,政績名望都不錯。那些小人要在工作上找他的麻煩是找不到的,就把他的詩詞文章隨意肢解,貼上“肆其憤心,公為詆訾”“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jié)”的政治標(biāo)簽,將蘇軾緝拿下獄,使蘇軾的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留下了難以治愈的后遺癥。
歷史往往出人預(yù)料,誣告者沈括后來的日子也不好過。元豐五年,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元祐三年,移居潤州,建“夢溪園”隱居。宋哲宗紹圣二年,沈括在夢溪園凄涼去世。
10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他在生命的最后,寫下了《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首詩,我在一個星期日的午飯后讀到,讀完以后,不能自已,淚流滿面,妻子和女兒驚訝不已,以為出了什么事。我什么也不想說,徑直走到三樓露臺,看蒼云飄逸,冬景涼寂。想到杜甫在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冬季,拖著病軀傷心,帶著一家八口(一兒一女已被餓死),從長沙乘船往岳陽,在洞庭湖風(fēng)疾遽發(fā),半身偏枯、臥床不起,自知命將不久,妻兒獨苦無依,國家千瘡百孔,提筆寫下了這人生的最后一首詩。其困厄窘迫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
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圣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
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
水鄉(xiāng)霾白屋,楓岸疊青岑。
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滯淫。
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鸮禽。
興盡才無悶,愁來遽不禁。
生涯相汩沒,時物自蕭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
狂走終奚適,微才謝所欽。
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
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哀傷同庾信,述作異陳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
叨陪錦帳座,久放白頭吟。
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沈。
應(yīng)過數(shù)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轉(zhuǎn)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
瘞夭追潘岳,持危覓鄧林。
蹉跎翻學(xué)步,感激在知音。
卻假蘇張舌,高夸周宋鐔。
納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
城府開清旭,松筠起碧潯。
披顏爭倩倩,逸足競骎骎。
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
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
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還任。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這首詩是奉呈親友的絕筆,在憂困異常的舛逆之中,他如道家常卻又滿含血淚。黃庭堅說杜甫作詩無一字無來處。此詩引經(jīng)據(jù)典多達二十幾處,卻絲毫沒有堆砌和生硬之感。明事暗使,隱事顯使,令人不覺,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咸味,充分體現(xiàn)出杜甫深厚的學(xué)識和藝術(shù)修養(yǎng),憂國憂民憂妻兒奉親友的高潔胸襟,令我震惶不已。
11
我現(xiàn)在閱讀的《暗徑集》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的,在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張建華教授寫的《布寧與他多維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這篇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如同歌德所說,布寧的詩是‘處于低處現(xiàn)實領(lǐng)域得以提升的詩’。就是說,他通過寫詩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和人生經(jīng)驗的超越與提升,實現(xiàn)‘思’與‘詩’的交相輝映,從而完成對生存困境的詩意突圍。”張建華老師是國內(nèi)研究俄羅斯著名作家伊凡·布寧的知名學(xué)者,我認為此處有錯謬之筆:德國大作家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1832年3月22日就已去世,而伊凡·布寧是1870年出生的,雖然8歲就開始寫詩,但到1887年才開始發(fā)表詩作,直到189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在露天下》。歌德死時布寧還沒有出生,他怎么會評論自己死后50多年才問世的布寧的詩呢?
12
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疊在一起掂了掂,分量挺重的。陀氏死于1881年,2021年是他逝世140周年的紀(jì)念日。為了表達對陀氏的敬意,我利用周末讀了紀(jì)德的《關(guān)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紀(jì)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熟知程度,讓我非常感慨。要了解熟悉一位作家,就要深研這位作家的家世、學(xué)程、履歷、作品、性格、思想等,我認為,紀(jì)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認識,已經(jīng)達到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程度。這是兩位大作家一次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陀思妥耶夫斯基經(jīng)歷坎坷,在要被槍斃前的幾分鐘被改判為流放西伯利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幾封信。在他寫給其兄長的信中,不是要錢就是要書。有了錢,才能抵御隨意可能降臨的死亡;有了書,才能讓謙卑的靈魂更加強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亞嚴酷的環(huán)境中讀的書很雜,文學(xué)、哲學(xué)、自然科學(xué)、神學(xué)和社會學(xué)的書籍,他都讀得津津有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國內(nèi)生活得很落魄,他不僅好賭,而且身患癲癇病。到國外旅游,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祖國的感情是那么深厚。陀氏是個具有多面性的人,他的作品沉凝厚實,要邊讀邊思考,才能體會其作品的偉大。在此,引兩句陀氏的話共勉:
我只擔(dān)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對具有高度自覺與深邃透徹的心靈來說,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zhì)。
作者簡介
李長平 1969年2月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人,現(xiàn)在雙柏縣工作。多年在基層用腳步丈量山水,用心行走村寨,白天走、看、干,夜晚讀、寫、想,繁忙而充實,閑暇之余,一直堅持讀書寫作。目前,已在《人民文學(xué)》《詩刊》《人民日報》發(fā)表過詩歌,在《中國青年報》《散文選刊》上發(fā)表過散文,出版詩集《與一座山喝酒》、散文集《人生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