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3-19 10:41“我的家是千萬家庭中最普通的那個,沒有轟轟烈烈的先進事跡,每天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幫扶弱小已經(jīng)成了我的一種習(xí)慣。”在林光秀看來,她的生活很平凡。
她的小家是3口之家,丈夫、兒子和她,丈夫在昭陽區(qū)人民法院工作,兒子在昭陽區(qū)第一中學(xué)讀初中,她在區(qū)紀委監(jiān)委工作,而她的大家庭里有年近80歲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在林光秀的記憶里,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生活比較艱苦,但父母仍然熱心地幫助別人,不求回報。
林光秀回憶起以前的事情:“大舅家修房子沒錢,父母二話沒說,立馬送去了20000元。后來,大舅家兒子考上大學(xué)沒錢讀書,父母也是趕緊送去了2000元生活費,并想辦法幫他們解決了大學(xué)4年的學(xué)費。”
這些只是父母助人為樂事跡的冰山一角,類似的事太多了,他們自己都記不得了。“每次走在街上,遇到乞丐,他們都會給其一點錢;遇到賣菜的老人就會多買點,讓老人能早點賣完回家。”林光秀繼續(xù)說著。
就是這些小事,感染著她、教育著她,讓她養(yǎng)成了善良的性格。林光秀曾在舊圃鎮(zhèn)工作過,她掛鉤的紅泥閘村外出務(wù)工人員較多,所以整體經(jīng)濟狀況不錯,但有一位老人讓她印象深刻。
這位老人家中有她的丈夫和一個快7歲的孫子,丈夫身體不好,兒子因犯罪坐牢,兒媳外出打工后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孫子和他們生活。老人雖然70多歲了,但為了一家人的吃穿,依然辛勤勞作,賣菜、打掃衛(wèi)生……只要能掙錢,什么臟活累活她都愿意做。有一次,老人找到林光秀,問她能不能幫忙辦個孤兒證,這樣可以讓孫子領(lǐng)到一點補助。“這個年紀本應(yīng)該安享晚年,卻還在為一家人操心,我一定要幫她。”林光秀在心里默默下定決心。
她立即聯(lián)系了紅泥閘村主任說明老人家的情況,并請紅泥閘村委會按照政策規(guī)定幫其解決孤兒補助,同時把兜里僅有的200元全部給了老人。后來,通過多方努力,老人家每月領(lǐng)取到了1000元左右的補助。林光秀一直牽掛著老人的生活狀況,每次下村,都會給她帶一些生活用品。
林光秀就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如何為人、如何做事,也就是在這樣的一代代傳承中,她的兒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學(xué)會了善良待人。
有一次,她帶著兒子去買第二天的早餐,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無家可歸的老奶奶,躺在區(qū)人民法院家屬區(qū)隔壁的屋檐下,兒子小聲地說:“媽媽,你看那個老奶奶,真可憐,不知她吃飯了沒有?要不把三明治分她一半吧。”看著兒子真誠的眼神,她輕輕地點了點頭,兒子慢慢走過去,把一半三明治拿給了老奶奶。
林光秀家庭的好家風(fēng),就是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下逐漸養(yǎng)成的。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他們用簡單的方式去表達善意,讓和諧社會充滿愛的氣息。
昭通日報實習(xí)記者:羅 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