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4-08 09:48編者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電視劇《人世間》熱播后,強烈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許多觀眾。昭通日報擬以我家的“人世間”故事為主題,從個體的角度講述普通家庭的奮斗故事,表達老百姓身上溫暖、積極、向善的精神力量;通過一個個小故事感受國家時代變遷圖景的大變化,展現(xiàn)普通百姓的凡人往事,描繪時代進步、國家發(fā)展的壯闊畫卷,引發(fā)全社會的共同記憶和共同情感。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之家和心安暖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nèi)涵。作為一個在昭通生活多年的北方人,我很幸運我擁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
說起我的家庭,認識我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我是一名記者,愛人在城區(qū)的一所小學當教師。結(jié)婚26年來,我們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孝敬父母、勤儉持家;與鄰為善、熱心助人。我們的三口之家被表彰為“第七屆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我們用生活的點點滴滴詮釋了愛的真諦,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幸福家庭之歌。
千里結(jié)緣,成夫妻恩愛之本
我和妻子的姻緣很有傳奇色彩。1994年,在原北京軍區(qū)某部當兵的我發(fā)表在雜志上的一篇散文,深深地吸引了在昭通鄉(xiāng)下教書的妻子。她被我的這篇文章感動了,之后,我們鴻雁傳書,互訴衷腸,并由此相識、相知而相愛了。1996年7月,我們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我仍在部隊服役。為了不讓我為家事分心,妻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責任。當時我每月只有60元的津貼,妻子節(jié)衣縮食,用省下來的錢給我買來新聞寫作書籍,鼓勵我多出成績。為了緩解相思之苦,她還把自己的聲音錄成磁帶寄給了我。
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我沒有辜負妻子的愛,用手中的筆書寫了一名普通士兵的光榮,在軍內(nèi)外近百家報刊發(fā)表新聞、文學作品約100萬字,兩次榮立三等功。1997年11月7日,幸福再一次降臨到了我的身上。在部隊領導的關懷和幫助下,我獲準從原北京軍區(qū)某部調(diào)往武警云南省昭通支隊工作,從此結(jié)束了兩地分居之苦。
因為一篇文章,我們跨越千里找到真愛。而這真愛,也成就了我們夫妻和睦相處之本。2000年12月,我脫下軍裝,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昭通日報社工作。由于有妻子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鼎力支持,我每年都要采寫發(fā)表上百篇新聞、文學作品,不少作品還獲得了國家、省級新聞獎。2015年以來,我先后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永遠的紅紗巾》《行走在文字邊緣》《聆聽愛的聲音》和新聞作品集《我和新聞在路上》。多次被市委宣傳部表彰為“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被市文明辦評為“昭通市首屆愛崗敬業(yè)道德模范”。2017年8月,我破格晉升為高級記者;2018年12月我又入選云南省文化名家,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孝敬父母,譜傳統(tǒng)美德之歌
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我和妻子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并付諸行動。結(jié)婚之前,我們就有了一個孝敬老人的“幸福約定”:抽空多陪伴、逢年過節(jié)多去看望父母,每月領了工資后各拿出300元孝敬老人。結(jié)婚26年來,我們從沒有間斷過一次。
在家里,我們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遇到困難時,我們共同面對,協(xié)商解決,我們成了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婦”。
2016年12月,我的岳母大病一場,一年先后住了幾次醫(yī)院。由于岳母家在農(nóng)村,我和妻子不得不利用休息日和節(jié)假日去照顧老人。老人下不了床,妻子為岳母端屎端尿,而我要背著體重75公斤的岳母,往返于樓上樓下檢查身體。我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老人,忙得像個旋轉(zhuǎn)的陀螺,沒有任何怨言。
2017年3月,我的父親因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也住進了醫(yī)院。由于病情惡化,住院后不久便做了截肢手術。做手術的時候,我因外出采訪不能陪伴父親,妻子再一次承擔起了照顧父親的責任。平日下班,她趕到醫(yī)院去照顧,到了周末就全天伺候。父親是北方人,愛吃面食,妻子就做好饅頭、餃子和拉面,變著花樣送到醫(yī)院。為了讓父親有個好心情,妻子經(jīng)常陪他說笑。在妻子精心的照料下,父親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連醫(yī)生都說這么大年紀了,會恢復得這么快,簡直就是個奇跡。父親聽罷,樂得合不攏嘴。同病房的人見了直夸:這樣的兒媳婦,比親閨女還好!
術后出院,妻子又給父親聯(lián)系了昆明一家假肢公司,安上假肢的父親可以走路了,他蒼白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勤儉持家,揚文明生活之帆
常言說得好:勤為搖錢樹,儉為聚寶盆。對于我和妻子而言,勤儉持家更是一種美德、一種操守和一種責任。
我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jié)約。我們時常教育兒子:“雖然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不能丟,要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因此,兒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的好習慣。直到現(xiàn)在,有時吃飯把飯粒掉到了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吃掉。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和妻子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愛惜公共財物,一分一厘、一釘一鉚、都合理使用,把錢花在刀刃上。我們家里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fā)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注意節(jié)約每一度電和每一滴水。我們力行低碳生活:出行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盡量減少打車、開私家車……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多年來,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已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上,并成為全家人的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鄰里互助,澆和諧相處之花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可我的家庭卻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這樣就成了一種大愛。
我們一直樂于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我們二話不說,都會盡可能地給予幫助,提起我和妻子的謙和與熱心,同住一個小區(qū)的人總愛伸出大拇指說:這一家人沒得說!
有一次,居住在三樓的鄰居出門散步,忘了燉在燃氣灶上的骨頭湯。不一會兒湯被燒干了,頃刻間濃煙從陽臺冒出。由于房門緊鎖,小區(qū)的保安進不去。如果不及時撲滅,很可能會引發(fā)大火,殃及左鄰右舍。妻子一看情況緊急,立即撥打了鄰居的手機,幸好鄰居沒有走遠及時趕回家,才避免了一場火災。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為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捎帶米面、幫左鄰右舍臨時照看小孩等,妻子都樂此不疲。在小區(qū)里,妻子的熱心出了名,大家都喜歡叫她“趙大姐”……
都說好家風是好家教的傳承,好家教是好習慣的延續(xù)。我想,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好家風,不僅僅局限于忠孝,更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僅滿足于衣食,更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不在于老風新風,更在于老少一家人的共同鑄造。其實家風的鑄造并不拘泥于形式,也不限制于方法,它不需要寫在紙上,刻在碑上、因為我們相信由心而出的家風,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作者:劉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