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05-22 14:40主人公成禮福夫妻倆。
許多事湊到一起就成了一臺戲,這臺戲就是電影《天之坑》。
鄧翰超:主人公走出自己的“天坑”
2016年底,鄧翰超在鎮(zhèn)雄縣拍攝《赤水河邊》MV時,遇到了作家尹馬。尹馬帶著他去看五德鎮(zhèn)天坑,并把自己寫的中篇小說《天坑》發(fā)給他閱讀,并建議拍成電影。
本著拍攝電影的目的,鄧翰超既是編劇也是導演,他和一些昭通作家、文化名家反復探討小說的故事內核。其中,宋大明老師提出的自然天坑和人性“天坑”的概念,在他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于是,他結合小說《天坑》,初步總結出一個主題:蘇陽一腳踏進天坑,他的身體在自然天坑尋找安身之處,靈魂在人性“天坑”里掙扎,他是否能走出自己的“天坑”?
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有這樣一段臺詞:“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鄧翰超說:“有觀點認為,婚姻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搭伙,一種是余生。”在他看來,一些人的婚姻,不過是屋檐下的租客,可以不在一起吃飯,就算是在一起吃飯,也是各吃各的,吃完各玩各的,互不交流,這種就是搭伙過日子,這樣的婚姻是一種被結婚證約束的合作關系;另一些人的婚姻,有關愛、幫助、隱忍、互諒,有溫度,有情有義,這樣的婚姻充滿著美好,充滿著溫情,是共渡美好余生的婚恩。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婚姻成為搭伙式婚姻,一些人甚至走向離婚,認為離婚就是重生,事實真的如此嗎?鄧翰超把改編的重點放在婚姻與家庭上,許多朋友都說婚姻這命題實在是太大了,怎么講都不大正確,怎么講都存在不足……一時之間,他陷入了困境。
小說《天坑》里寫道:女媧補完天上的窟窿,為什么不用泥土把天坑填平,而留下這么大的一個鍋圈?書中的成禮福回答說:“你不知道女媧有多忙啊,她補完這里的天,還要去補其他地方的天,那年頭,到處都天塌地陷的,你說一個女人,她能忙得過來嗎?”鄧翰超覺得,在家庭關系中,女性為人母為人妻的角色,忍受了很多苦和累。小說里,成禮福描述的女媧是神,同時也是普通女性,為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作了許多隱忍和犧牲,卻被成禮福這樣的普通人所理解。但是,對于身邊的女性,鄧翰超能夠理解她們嗎?男人只有理解身邊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我愛你”,這才是他想在電影《天之坑》里表達的婚姻觀。
靠一個人的力量,小說《天坑》只能是發(fā)表在《滇池》雜志上的文學精品。于是,鄧翰超找到周禮銀進行溝通。
周禮銀: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熱愛”
“蘇陽一腳踏進天坑,他的身體在自然天坑尋找安身之處,靈魂在人性的‘天坑’掙扎,他是否能走出自己的‘天坑’?”這句劇本大綱里面的一句話,吸引了周禮銀。他認真看完尹馬的原創(chuàng)小說之后,覺得特別有意思,和鄧翰超交流后,整個電影的主題已經非常清晰,他們要反思當下的婚姻問題。
作為編劇和導演的周禮銀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只能從“本我”的角度出發(fā),融入他15年的婚姻歷程來思考婚姻問題,在百分之百與原創(chuàng)小說充分結合的前提下,對社會層面的東方文化圈下的“婚姻”作些思考。
首先,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如果一個社會的離婚率較高,這就意味著離婚的家庭是不和諧與不美好的,那么整個社會會和諧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次,從個人及單個家庭來說,處于離婚狀態(tài)的當事人和其父母親都會有一段極為“焦慮”的時期。對父母親來說,思想包袱會很重,想法會很多,隨之而來的是生活上的苦悶。如果是一個有孩子的家庭,父母親又年邁,那么照顧和贍養(yǎng)他們是一個問題。對于當事人而言,男女雙方也都有一個極為煎熬的時期,他們工作會順利嗎?整個人不會是輕松和自由的。對于孩子,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建立與完善期,一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隨之而來的是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也許在以后的人生中都會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可見,一個“和美”與“破碎”的婚姻,的確是從正向或反向上“影響三代人”的。
周禮銀要用電影談一談婚姻,盡管這個命題很大、很難。三四十歲的人群,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力量,肩負起多種責任,如果這一代人婚姻的“寶塔”倒了,這一代人的和諧和幸福會受到一定影響。
周禮銀覺得電影《天之坑》要表達的主題內容,使他重新審視婚姻,懂得如何愛、如何被愛,而且還收獲了幸福。他希望觀眾能從中得到借鑒,找到回歸的路與自己的“熱愛”。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婚姻一定是和美的。如何達到這種和美,電影《天之坑》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婚姻主體雙方,對于家庭來說貢獻值是近乎相等的,如果一個家庭,男人的重心放在事業(yè)上,在經濟上支撐起了這個家庭,女人就應該在孩子教育、贍養(yǎng)事務等方面付出。所以,男女雙方心理上一定要平等,因為兩方面都很重要,而且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當婚姻出現(xiàn)矛盾時,“溝通”和“傾訴”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很多矛盾從出現(xiàn)到激化就是因為溝通不及時、信息不對稱等造成的,理性的溝通會讓彼此找到價值觀的平衡、心態(tài)上的平衡,傾訴會讓彼此找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對于家庭來說,婚姻主體雙方,需要責任、信任與自由。
鄧翰超和周禮銀對電影《天之坑》的解讀,也是他們拍攝《天之坑》的初衷。正如鄧翰超所說,雖然一些人認為“婚姻這個命題”太大,但并不妨礙個人有所表達,流水似的人生,不管是虛無還是存在,都希望這部電影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思考,希望觀眾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熱愛”,希望觀眾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家庭。
作者:陳允琪?圖片由電影《天之坑》劇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