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6-26 14:09美麗的巧家馬鞍村。
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行駛在去往巧家縣小河鎮(zhèn)馬鞍村的山路上,小河鎮(zhèn)的宣傳干事嚴仁林一路為我們詳細講述馬鞍村的前世今生,純樸的苗族同胞在這個酷似馬鞍的山寨里,過著從狩獵到男耕女織,再到現(xiàn)在的青年外出務工、老小留守山村的生活。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用年年歲歲寫下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奮斗故事……
一路攀升,層層梯田,環(huán)繞山腰。翻過梯田便是馬鞍村,藍天白云下,山巒疊翠,山坡上,山羊一邊享受陽光浴,一邊歡快地啃食著青草;一塊塊梯田上,紫色的、白色的洋芋花競相綻放;房前屋后,栩栩如生的墻壁繪畫,展現(xiàn)出苗族同胞善良、勤勞的美麗畫卷……
有人說,花一樣的苗族,美就美在苗家女子身上的五彩霓裳。那一針一線刺繡而成的布衣、百褶裙、腰帶,是一種民族的符號,是歷史無聲的記憶。在馬鞍村,隨處可見苗家女子身著百褶裙,美麗大方,銅鈴、彩珠時時發(fā)出“叮叮當當”的聲音。
各式各樣的服飾吸引了我們,村委會副主任王江清給我們找來幾套苗族服飾換上,大家都興奮不已,衣服的每一個部分代表什么,王江清一一為我們講解。苗族驍勇善戰(zhàn),這些文化全部在服飾上體現(xiàn)出來。苗族服飾的花紋有各種不同的造型,但是每一件披掛都象征著戰(zhàn)旗,披掛上必須要繡上寨門,寨門不能封閉,代表著開放包容,喜迎八方來客,也讓更多的苗族同胞走出去。
苗族的花山節(jié),有的地方是農歷五月初五舉行,有的地方在正月里舉行,馬鞍村的花山節(jié)在農歷五月初五。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幼穿上盛裝,會集到事先選定的山上玩耍,吹蘆笙跳舞、對歌、摔跤、斗牛、騎馬射箭、穿針、織麻比賽,親友相會,飲酒談心。很多青年男女借此對唱山歌擇偶,求愛山歌多半是現(xiàn)編即唱,在歌聲中建立感情。
村民李光華騎馬射箭樣樣在行,談起當年的比賽他依然意猶未盡——2015年他參加昭通市舉辦的民運會,代表巧家出戰(zhàn),榮獲了騎馬一等獎、射箭一等獎,射擊也拿了第四名。這是他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
在馬鞍村,隨便向一位老人了解和追溯馬鞍村的歷史,他們都會跟你娓娓道來。69歲的李光發(fā),一頭烏黑的頭發(fā)讓人根本猜不出他的年紀。說起他們的祖先如何遷徙到馬鞍的,李光發(fā)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小河鎮(zhèn)竹山村和馬鞍村的苗族是從貴州威寧遷徙而來,穿越牛欄江大峽谷,進入小河彝族土司的領地后(高寒的竹山、馬鞍),開始了火種刀耕、繁衍生息的日子。
我們還聽到了許多關于苗族先民美麗而精彩的傳說,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李光發(fā)告訴我們,在這里女孩叫“拉莫”,男孩叫“咱巴”。我們努力地學習幾句簡單的苗家語言,惹得老人忍俊不禁。
2017年,一輩子沒有走出寨門的李光發(fā)去到了新疆種棉花,這讓他開闊了眼界。“要是再年輕幾歲,我還想去新疆種棉花!”老人頗為遺憾地說。
馬鞍村有較好的林地資源,馬鞍的山羊,口感細膩、味道醇厚,吸引不少客商前來收購,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一直是村組干部和村民共同認可的路子。從新疆回來后,李光發(fā)開始養(yǎng)殖山羊,如今,老人飼養(yǎng)了130多只山羊,年收入有兩三萬元。說起寨子的變化,老人連連感謝黨的政策好。
原來這里交通閉塞,人們生產(chǎn)生活條件極其惡劣,黨和政府沒有把這個落后的村寨和生活在在這里的人們遺忘,在精準扶貧的春風吹拂下,修公路、建新房、拓產(chǎn)業(yè),馬鞍村舊貌換新顏。為讓貧困群眾都富起來,馬鞍村除了引導村民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還根據(jù)富余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組織引導有勞動力的村民外出務工,定期開展勞動力技術培訓,增加群眾收入。
一個偏遠落后的苗寨將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目的地。云卷云舒下,蘆笙悠揚,激烈的騎馬比賽、精美的苗家服飾、地道的生態(tài)美食、濃郁的民俗風情……
山村的生活悠閑祥和。馬鞍的純凈,書寫著她的內心之美,干凈利索,清新素雅。一份靜謐,馬鞍村幽幽地躺在這片山林。如果有一天,有人對你說,我們遠離這喧鬧的都市,去找一個世外桃源安靜一下吧!那就來馬鞍吧,這里沒有憂愁與壓力,這里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
昭通日報記者:莫 娟 楊 明 毛利濤 實習記者:田朝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