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06-30 09:32格巧高速公路巧家縣城段。 毛利濤 攝
“要致富,先通路”,這話說得在理。30多年前,永善縣新店大隊海拔最低的地方是三道水,當時三道水溝里的柑橘產量高、口碑好,一到冬季,每天都有幾十支馬幫在逶迤的山路上馱運柑橘。白天黑夜,馬不停蹄,從三道水溝到蓮峰街,有三四十公里的路程。一季的柑橘,不知要擠干多少人馬的汗水。雖說當時經濟困難,勞動力轉移賺不到錢,但附近的村民能夠養(yǎng)匹馬兒去馱運兩個來月的柑橘,掙點錢也是不錯的了。勞動力都在家里原地踏步,唯一的經濟收入就是靠賣土特產。每年,每戶的柑橘雖然要摘兩三千公斤,但是除了馬幫的馱運費和肥料農藥的開支卻所剩無幾。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了10多年,后來,有人外出打工做生意,嘗到了甜頭,慢慢地他們引進了一些城市文化生活的方式。他們動員群眾修小馬車路,有錢的出點錢,沒錢的出勞動力。有些甚至帶動村里的青壯年們外出打工賺錢,年齡大點的就修路。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村民得到了實惠,便集中精力投工投勞修路。
看著情緒高漲的群眾,大隊干部便向上級作了匯報,獲得了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村民用了兩三年的工夫,最終修通了毛路。
經過數次修建,拓寬了路基,汽車可以勉強開進村。就這樣,村里的土特產就產值大增了,由原來馬幫馱運轉變?yōu)槠囃线\后,費用降低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給種柑橘的村民增加了收入。這條汽車通行便道,成了一條奇跡的致富路,村民們無不向往和垂涎。蓮峰鎮(zhèn)的其他村民看到修路帶來的好處,紛紛開始謀化修建公路……
1995年,后山村投工投勞修建了六七公里的鄉(xiāng)村土路,把洋芋從人背馬馱的方式轉變成了汽車裝運。沒幾年時間,后山村洋房突起,政府出資給村民硬化了路面,下雨開車都不犯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提升,2000年以后,幾乎達到了村村通車路,山路上已不見馬幫,農用車和摩托車占據了運輸的市場份額,村民們不斷改建土坯房為磚房。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公路通行得到極大的改善,村民間達到了戶戶通,水、電都遷入家里……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xù)開展下,不僅交通方便了,還修通了柏油路,集鎮(zhèn)上衛(wèi)生也搞好了,鄉(xiāng)村人居環(huán)境的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變得干凈、整潔了。出租車、鄉(xiāng)村客運車、網約車輛等整天在鄉(xiāng)村的柏油路上忙碌著。櫻桃、枇杷一上市,到農家果園里購買和品嘗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車輛絡繹不絕。在這春光和艷陽下,櫻桃林蔭深處,外地口音、本地口音,聲聲清脆,茶余飯后,樹蔭腳下孩童跟著大人們歡笑聲一片,樂滿農家櫻桃果園。
初夏,枇杷種植戶正忙著采摘裝籃,黃澄澄的枇杷吸引了大量的訂單。枇杷方便儲存,能隨快遞寄往全國各地,因為交通便利,枇杷林里人來人往,運枇杷進城的車輛絡繹不絕,往來馳騁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柏油路上。
春夏秋冬,交通無阻,公路無閑。最為忙碌的是秋收季節(jié),農家收割早晚不停,公路上車輛來回穿梭,收割莊稼的、收購花椒核桃的、叫賣百貨商品的……鄉(xiāng)下像趕場一樣的車來人往,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路的改變,為振興鄉(xiāng)村添磚添瓦。
一條條鄉(xiāng)村小道,像大樹的根系一樣,盤旋在山間,青磚白墻的一個個錯落有致的村莊在春的艷陽下,顯得非常漂亮。
作者: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