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7-28 14:34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
路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只有把路修通了,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我的老家位于彝良縣城郊。20世紀(jì)后期,老家只有一條公路,雖然是彝良縣境內(nèi)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干道,但滿足不了鄉(xiāng)親的生活需求。因為路沒有通到村子里,鄉(xiāng)親們買了煤炭、化肥、修房造屋的建材等物資,用車從縣城拉到村口公路邊卸下后,靠人用背簍二次運輸才能把物資運到目的地。于是,人們只要看見有三三兩兩的人背著背簍在公路邊來來回回,就會返回家拿起背簍主動參與進來。主人家也不會怠慢幫忙的人,煮臘肉、推豆花,提前備好一頓簡單的飯菜,等大家都背完回來后,無論如何都要吃了飯才讓走。漸漸地,這種互幫,成了村里一個慣例,增強了彼此間的感情。
說起老家的這條公路,我的體會更深。平時,我們在縣城里生活,每次回老家,因我身體不便,不能像其他人走動,父親只能用自行車載我。由于公路坡度大,蹬自行車很吃力,父親只能推著自行車走,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正常行走的時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通往外界的公路改道后,那條路逐漸被人們遺忘了。除了當(dāng)?shù)氐娜擞袝r會走這條路外,很少有車輛經(jīng)過。因無專人維護這條路,在雨水的沖刷下,路面變得坑坑洼洼,偶爾會發(fā)生交通事故。有一次,我們給奶奶過生日。吃過晚飯,天快黑了,我們動身回縣城。父親騎著三輪車載著母親和妹妹,我與家族中的一位伯伯和堂叔坐另一輛三輪車,跟在父親后面。由于天黑,在一個轉(zhuǎn)彎處,我們乘坐的三輪車突然熄火,燈也不亮了,車子翻下路坎。父親從后視鏡發(fā)現(xiàn)我們沒有跟上來,掉頭回來,邊喊我的名字邊尋找我們。我聽到父親呼喊的聲音,說我們的三輪車翻在路坎下,大概在貓兒腦殼(小地名)附近。翻車下去足足有幾百米高,母親連哭帶喊地一路尋來,萬幸的是,我們3人都沒有被拋出車外,也無大礙,慢慢地爬上公路,可是幾百公斤重的車子靠幾個人是無法拖上來的。父親只好在公路邊大聲呼喊求助,不知是誰聽見了喊聲,告訴奶奶他們。還在奶奶家里的鄉(xiāng)親和叔叔、伯伯點燃火把,帶著繩索幫助我們把車拖了上來。后來,每次經(jīng)過那里,想起來都害怕。還有一次,父親騎著三輪車,母親和奶奶分別抱著我及妹妹坐在后面,有一段路長期被水沖刷,經(jīng)過的時候,一不注意,三輪車就側(cè)翻了下去。我們?nèi)珘涸谀赣H身上,頓時都被嚇壞了,剛好有幾個路人經(jīng)過,及時把我們從車?yán)锢鰜恚疫\的是我的右腿膝蓋擦破皮,母親也只是受了一點兒皮外傷。
為了能繼續(xù)使用這條公路,村民們一直在維護著它。10多年前,桃坪和營盤村民小組的村民發(fā)現(xiàn)公路通到家門口了,只有我家所在的村民小組還沒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后來,村民投工投勞,將自己的耕地讓出一部分來修路。半年后,公路通到了我們村上,物資可以運到了村里,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提高。
“這條路終于打水泥板了。”幾年前,我看見堂妹發(fā)了一條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我急忙問她是哪里打水泥板。她告訴我,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以前的公路將全部進行水泥硬化,以后路就更好走了。聽她這么一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桃坪人,我感到很高興。
進村公路硬化后,更多的車輛進來了,村民的農(nóng)產(chǎn)品通過交通工具拉到縣城銷售,經(jīng)濟條件逐漸好了起來。父親的干兒子軍哥,以前是他們家里唯一一個沒有走出大山到城里工作的。后來,他出去學(xué)到了人工菌培育技術(shù),回來建起了人工菌生產(chǎn)基地。沒過幾年,在他們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買了車,建起了樓房。其他的鄉(xiāng)親也不甘落后,通過努力也買了車,建了房。以前,住在離公路遠一些的人務(wù)工回來,賺了錢,買了車子,就把房子建在了公路邊。如今,桃坪的村民幾乎家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洋樓,院壩里都停放著便于出行的摩托車或者是電動車,家里也是各種家具、電器應(yīng)有盡有,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能夠到城里接受高質(zhì)量的教育。
路修好了,我們回去也方便了不少。以前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回去,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吃過晚飯,約上三五個朋友騎上電動車,最多10分鐘就可以回到老家去轉(zhuǎn)一圈,公路的修建真真實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出行更加便捷。
作者: 吳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