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8-11 10:59昭通,古稱“朱提、烏蒙”,清朝“改土歸流”后,改“烏蒙”為“昭通”。據(jù)史載,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李冰出任蜀郡(今成都)太守,在修建都江堰之余,以積薪燒巖的辦法,劈巖開路,開辟出一條由蜀入滇的通道——僰道。但當時的秦國財力有限,鑿路“難于上青天”,李冰只打通了成都至宜賓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將軍常頞入蜀,把李冰開鑿的僰道延長至朱提,拓寬為五尺,“五尺道”名稱由此得來,亦稱“秦道”。
“五尺道”連通了古代中原至滇(今云南),出現(xiàn)“棧道千里,無所不通”景象。古代“烏蒙”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是從四川到云南的咽喉,“五尺道”暢通了“南絲綢之路”的商業(yè)貿(mào)易。在“五尺道”基礎上,漢代修筑“南夷道”,唐代改名“石門道”。鎖喉之地的“烏蒙”,在古代多次出現(xiàn)開放鼎盛的輝煌局面。
“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描繪了古代昭通因交通便利誕生的經(jīng)濟繁榮景象。
明清時期,東川一帶盛產(chǎn)銅礦,讓“烏蒙”再次成為西南的一個富庶重鎮(zhèn)。清雍正九年(1731年),鄂爾泰在完成改土歸流后,上書建議將“烏蒙”改為“昭通”,他認為“烏蒙”乃“不昭不通之甚者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雍正帝同意將“烏蒙府”改名“昭通府”,劃歸云南管轄。
不言而喻,改名“昭通”是避諱“烏蒙”這個詞匯的不吉利,也側(cè)面反映昭通的交通要道在明清時期極端重要性,不僅僅是國家鞏固西南的政治需要,也是繁榮西南經(jīng)濟文化的基礎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昭通市不斷加快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百日攻堅”,只爭朝夕,一座座高難度、大跨度的大橋凌空而起,穿山越嶺,氣貫長虹,連通了烏蒙大山與周邊黔、蜀、渝等省市,為昭通經(jīng)濟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宜昭高速公路始于宜賓,止于昭通,主線全長42.96公里,其中白水江特大橋凌空300多米,創(chuàng)下云南在建橋梁中施工難度之最;昭通大永高速黃華大橋、盧家塆大橋于2021年11月27日同日貫通,是大永高速啟動“百日攻堅”行動以來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筑路征程上,昭通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fā)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條件險惡的長征精神,一次次激發(f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偉大斗爭精神,一次次攻克山川之險、河流之湍、氣候之變,筑起一條條民生之路、開放之路、發(fā)展之路、強國之路,深處烏蒙山區(qū)腹地的昭通不再“不昭不通”,徹底改變過去相對落后面貌。
近年來,昭通市著力構建滇川黔渝區(qū)域綜合交通樞紐,創(chuàng)新驅(qū)動聚人才,融資融智抓項目,累計投資1849億元,打響了綜合交通高質(zhì)量發(fā)展攻堅戰(zhàn)。“十三五”規(guī)劃的12條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設,通車里程由136公里增至896公里、躍居全省前列,出滇入川進黔大通道增至11條;改造普通國省道1050公里,新改建農(nóng)村公路2.26萬公里,實施安防工程1.1萬公里;成貴高鐵實現(xiàn)通車,渝昆高鐵加快推進;機場航線增至11條,遷建工程正式啟動;水富港躍升為千萬噸級樞紐港口。白鶴灘水電站投產(chǎn)發(fā)電。昭陽、水富、綏江實現(xiàn)通管道天然氣。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五網(wǎng)”建設全面提質(zhì)升級。
從古代的“五尺道”到今天的立體交通大道,昭通“天塹變通途”,交通四通八達,這幅宏偉藍圖正在不斷延伸,不斷完善,不斷融入中國的大動脈。
作者:冉叢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