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10-23 10:26昭陽區(qū)南郊,一個不足千人的村莊盛滿我的記憶,這個小地名叫三岔路的小小村莊,寫滿城市和鄉(xiāng)村接合部的變遷史。
三岔路是昭陽區(qū)太平街道太平社區(qū)窯灣村10組的一部分,是當?shù)厝私谐鰜淼模驗檫@里有三條路可以通往外面的世界。
以三岔路為原點,現(xiàn)在的村莊交通圖景是一條水泥路沿著村莊向北延伸,拐彎后穿過昭通大道通往昭通火車站和渝昆高速公路昭通北收費站;一條沿著村莊的路是通往南部的城市,多年前,昭通制藥廠在此建廠后,這條路便“戛然而止”,只有順著小路繞過村莊,沿窯灣河繞行花果路,才能抵達渝昆高速公路昭通南收費站;一條穿村而過的鄉(xiāng)村柏油路,駕車在花果路向南行駛800米后,不到5分鐘就到達昭通機場,若步行也就10分鐘的路程;當然,這個坐西向東的村莊,是背靠昭通老城區(qū)的,一條名為東煤路的道路將村莊和城區(qū)緊密連接。村里有點學問的人聚在一起閑聊,曾經(jīng)得意地描述過三岔路的地理特征:左有龍(大龍洞),右有鳳(鳳凰山),前有山(花果山),后有城(昭通老城)。
從泥巴路到柏油路
在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眼里,這里就是他們的一切。
在時間的長河里,三岔路曾經(jīng)也有艱難的時刻。
首先就是交通不便。背靠昭通老城區(qū),這里的交通在多年前相當糟糕。
窯灣村得以成名的是不少建房起屋所用的磚瓦便出自這里,村里上點年紀的老人多半都有制作磚瓦的手藝。三岔路就是窯灣村的中心地帶,河邊曾經(jīng)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瓦窯,在土地承包到戶后,這里的瓦窯還在發(fā)揮作用。當時對道路的要求不高,村莊里最早的路僅僅滿足于牛車通行。為了解決生活的窘境,村民日夜勞作,但僅能解決溫飽無暇顧及出行問題,地方政府也沒有經(jīng)濟實力對路況進行改善。
后來,隨著自行車和拖拉機的推廣,村里的路擴寬了一點,但僅為泥巴路,野草和車轍見證著村莊的貧困。20世紀末,三岔路的出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迎來了一次大的飛躍,從“吃得飽”到“吃得好”轉變的同時,改善衣食住行條件成為村民最迫切的愿望。
日子緩慢行進,背靠老城區(qū)的三岔路村莊的土地大多用來種植蔬菜,這里土地肥沃,村民將窯灣河的水引來灌溉,長勢良好的蔬菜成了村民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村民挑菜進城去賣走在泥巴路上倒也順暢。
三岔路的時間鐘擺,推動村莊向好發(fā)展,交通工具成為見證物。
早已迎來古稀之年的父親早年是一名磚瓦匠,燒制磚瓦是一把好手,當年的那間瓦窯房是他用牛車拉木料和瓦片建起來的。他也是村里第一個買自行車的人,當年他騎著自行車趕集,往返集鎮(zhèn)販運蔬菜和土特產(chǎn),艱難地供養(yǎng)子女讀書。父親曾經(jīng)是那個年代稀缺的高中生,在一所中學當過幾個月中學教師,后來因為家庭缺少勞動力只能回家種地。現(xiàn)在,種菜、練字、逛公園成為父親生活的全部,他寫的字從時間軸線上來看發(fā)生過很多次變化:“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苦練時”“有志者事竟成”“書生意氣 龍馬精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欲成大樹 莫與草爭”……
現(xiàn)在已過花甲之年的楊開兵是村里第一個擁有拖拉機和汽車駕駛證的人,30多年前他買來第一臺拖拉機搞運輸,從當?shù)刎溸\蔬菜到其他鄉(xiāng)或其他縣去賣,他賺回來的是村民羨慕的眼光和由衷的佩服。因為有了拖拉機,他對路況的要求就不同了,所以他經(jīng)常平整維護村路。
三岔路在窯灣村的地位,被兩條河流帶走一部分榮光。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莊,窯灣河從村莊東南面流過,另一條小河流經(jīng)村莊從西南方向流過,兩條河流平行流淌一段距離后,在村莊附近匯合,向南匯入另一條河流。在三岔路窯灣河流域,河流的上方多年前建設的兩座石拱橋,成為三岔路村民通往昭通老城區(qū)的主要通道。西南方向的小河上則是一座石墩砌筑的平橋,成為進入老城區(qū)的另一條主要通道。
因為是拱橋,通行能力有限,加之視野不好,在這幾座小石橋上都發(fā)生過交通事故。歷經(jīng)歲月變遷,現(xiàn)在這幾座橋被鋼筋混凝土的平橋取代,路面都鋪上了柏油,橋兩邊安裝了安全防護欄。三岔路村民一直以“窯灣河的水怕是要干了”調侃評說村莊,這樣的事情并沒有出現(xiàn),窯灣河水流從未斷過,隨著河道治理,河水喧囂,流向下一條更寬廣的河流。
村莊的路是人走出來的,三岔路的路現(xiàn)在除了綠油油的菜地,就是依路而建的民居。作為太平社區(qū)最南端的村莊,這里的農民悄然融入城市生活,有的村民依靠距離城區(qū)近的優(yōu)勢,進城務工或者去往他鄉(xiāng)打工,特別是出遠門的村民,總要在響水河那兒告別土地和親人,再乘坐汽車、火車或飛機到遠方。
向美而行
這些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三岔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人。村莊有190戶1000余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走出50余名大學生并在外就業(yè)。村里每年都有考取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房子住著越來越少的人,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者村里有重大事情的時候,村民才會聚在一起,喧囂后便只留下清冷的村莊。
三岔路的村民從當年的農民變成了新時代有著各種身份的居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畢業(yè)的任可,現(xiàn)在南京一家銀行就業(yè),收入頗豐。她微信朋友圈的地址備注是這樣的:中國,三岔路!
在某大型購物網(wǎng)站上開店的肖波,把公司搬到了家里,一根高速網(wǎng)線將世界連接,他把昭通的蘋果、天麻、竹筍賣到世界各地。
2021年春節(jié),我在村里閑逛,遇到幾名從教的同齡人,我們相約走遍了村莊的每一個角落,在路上反復訴說著生活酸甜苦辣的同時,更多的是會心一笑感謝生活的慷慨贈予,三岔路在我們彼此的心里,有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有時又是生活的簡單從容,更多的是村莊讓我們起身,讓我們出發(fā)……
對于從村里走出去的人,村民是敬重的;對于做生意的人,村民是羨慕的。在三岔路的村東頭,一個經(jīng)營汽修廠的村民成為了焦點,村民們關注的無外乎是汽修廠每月賺多少錢;村子的西邊,經(jīng)營停車場的另一戶人家,也成為村民羨慕的對象。
三岔路這個彈丸之地,有守著土地過著平凡生活的村民,有為了夢想和遠方去往他鄉(xiāng)打工的村民,抑或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縫隙間,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村民,他們都無一例外,在生活的經(jīng)緯線上奔跑。
在三岔路,土地溫熱,巨大的時間鐘擺不會停歇——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強國”戰(zhàn)略和南亞東南亞通往內陸的雙向黃金大通道建設的戰(zhàn)略機遇期來臨后,昭通抓住機遇建成11條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持續(xù)加強,昭通交通大樞紐的交匯作用將進一步顯現(xiàn),我們將快速通江達海。
三岔路距離兩個高速公路收費站近了,交通條件得到巨大改善,為村莊帶來的影響是持久的,也是決定性的。
距離村莊不遠的昭通機場搬遷到花鹿坪機場后,銀鷹振翅向九天,村莊將釋放巨大的能量。
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將村莊包圍后,村民出發(fā)或者返回得更頻繁了,涌入村莊的人將會更多,每個人都在夢想的高速公路上奔跑,之后,也許會停下來歇一歇!
三岔路向北的路,去往昭通火車站,列車在這里停靠,村莊的故事仍在延續(xù)。往北向東的太平街道黃竹林社區(qū),這里正在建設昭通高鐵站,連接三岔路的高鐵將幫助村民實現(xiàn)1個小時到達昆明,3個小時到達中原大地的夢想,更重要的是昭通的蘋果、天麻、竹筍、花椒等優(yōu)勢農特產(chǎn)品將快速運送到全國各地。隨著壯闊的交通藍圖漸次展開,三岔路必將更加美好!
昭通日報記者:楊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