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11-27 13:54今年9月,網(wǎng)上一位年輕女子背著“袖珍”爺爺去北京看升國旗、爬長城的視頻被廣泛關注。視頻中的女孩名叫張應賢,29歲,昭通市永善縣大興鎮(zhèn)人;“袖珍”爺爺名叫張自敏,是張應賢的三爺爺。視頻畫面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民,大家紛紛為張應賢的拳拳孝心點贊。
我國自古有“二十四孝”,孝感動天、戲彩娛親、臥冰求鯉等故事。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華夏兒女的精神瑰寶。張應賢用具體行動,向人們演繹了新時代青年孝親敬老的人間真情。
孤苦童年 爺爺成了唯一依靠
張應賢,1993年出生在永善縣大興鎮(zhèn)駱丘村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1998年,年僅5歲的張應賢因父母離異,自己由父親負責撫養(yǎng),母親則帶著年幼的妹妹遠嫁他鄉(xiāng)。“5歲那年,我爸媽離婚了,媽媽就帶著妹妹走了。我拼命地喊:媽媽不要走,不要丟下我。但是媽媽還是帶著妹妹走了。”張應賢哭著向筆者說起了傷心往事。
然而,原本應該陪伴張應賢成長的父親,以外出務工為由,將年幼的張應賢留在了老家由其爺爺和奶奶看管,從此杳無音信。據(jù)張應賢回憶,爺爺是一個木工,原本對她還算可以,但爺爺經(jīng)常在外務工,在家的奶奶卻不待見她,放學回家稍晚一點,就把她關在門外,不給飯吃,甚至還不讓她回家睡覺。失去父母庇佑的張應賢,起初還時常輾轉(zhuǎn)于親戚家吃飯、睡覺,但時間長了,也受到不少冷遇。后來,她餓了,就靠吃燒洋芋來充饑;困了,就在屋檐下或是柴草堆里睡一夜。說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張應賢幾度哽咽落淚。
就在張應賢人生最無助的時候,自幼患侏儒癥的三爺爺張自敏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從此爺孫倆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年輕時的張自敏雖身患侏儒,也能在地里干些農(nóng)活,加之還略懂中醫(yī)藥理,生活雖苦一點,也能維持生計。從此,這位身高不足一米的老人,就成了張應賢唯一的依靠。
據(jù)鄰居回憶,以前總能看到張自敏帶著年幼的張應賢下地種洋芋、種玉米、挖草藥,爺孫倆就這樣相依為命生活了10年,直至張應賢年滿16歲外出務工。張應賢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三爺爺就是她的親爺爺,就是她最親的人,將來一定要讓他過上好日子。
張應賢為爺爺剪指甲。
努力打拼 讓爺爺過上好日子
2009年,只有初中學歷的張應賢,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在浙江海寧的一家襪子廠,張應賢憑著自己的辛苦努力,終于拿到了第一份工資,582元!“當時激動得整夜都沒有睡著,就想著要把500元給爺爺寄回去,第二天立馬就把錢寄給爺爺了,就很開心,那種感覺很驕傲、很自豪。”張應賢說。
看到孫女僅給自己留了82元零用錢,卻把大部分工資都寄給了自己,張自敏于心不忍,責備了張應賢一通:“我又不缺錢,以后不許再給我寄錢了。”
后來,張應賢又輾轉(zhuǎn)多地務工,但無論身在何處,爺爺一直都是她心中的牽掛。每年張應賢都會專程回老家?guī)状危赐赀~的爺爺。每次回到爺爺身邊,張應賢不僅包攬所有家務,還會陪著爺爺?shù)结t(yī)院檢查身體,去集鎮(zhèn)逛超市、買衣服,去江邊公園里散步、觀光,讓老人充分感受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盡享天倫之樂。
圓夢北京 拳拳孝心走紅網(wǎng)絡
每次張應賢回家,都會向爺爺講述中國發(fā)生的巨變,每當講起這些,爺爺眼中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憧憬。隨著年歲增大,張應賢看到爺爺已是滿頭白發(fā),且腿腳越發(fā)不便,在她的心里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無論再苦再累也要帶爺爺出去看看。于是,張應賢開始拼命打工掙錢,別人休息,她加班;別人買新衣服,她穿舊衣服;別人周末聚會,她獨自一人在宿舍。終于有了積蓄,2021年,她帶著爺爺去了杭州,第一次坐上了飛機,看到了西湖,還背著爺爺爬上了雷峰塔。
爺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首都北京天安門,看一看升國旗,到長城上走一走。張應賢一直把爺爺這個愿望記在心上。今年9月,張應賢背著爺爺去北京爬長城、看升國旗……不承想,北京之行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對于這件事,張應賢很平靜地說:“對于我而言,孝敬爺爺是我該做的事。”
談起今年的北京之行,張自敏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看著爺爺滿是驚奇和喜悅的面容,張應賢心中感到無比充實和幸福。
“我們到了天安門,去了故宮,爬了長城。爬長城的時候,梯子很高,她的鞋底很厚,不好走,她就把鞋子脫了,背起我爬長城,到了最高的頂峰。”張自敏話語中透露著心疼。
在北京游玩的日子,因為張自敏的身高和腿關節(jié)變形,長城的臺階,很難爬上去,張應賢就背著爺爺往前走;在天安門廣場,爺爺看不到升國旗的全景,張應賢就把爺爺扛在肩上;去景山公園,爺爺心疼錢不愿坐纜車,張應賢硬是背著爺爺走完了長梯……
張應賢背著爺爺爬長城。
以德報怨 用愛傳承孝親敬老
北京之行結束后,張應賢首先帶著爺爺回了一趟老家大興鎮(zhèn)駱丘村;隨后又來到了爺爺現(xiàn)在的居住地——魯?shù)榭h卯家灣易地搬遷安置區(qū)。這里是張應賢三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其三叔一家一年四季都在外務工,只有春節(jié)時才回來,爺爺更多的時間就住在這里。為了抓住短暫的時間更多地盡孝,張應賢每天總是安排得滿滿的,為爺爺洗頭、剪指甲、買菜做飯,再到聽爺爺拉二胡,陪爺爺聊天、逛公園……爺孫倆看似簡單、平常的生活,卻無比溫馨和幸福。
張應賢的拳拳孝心不僅體現(xiàn)在孝順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的爺爺身上,即便是面對曾經(jīng)拋棄自己的父親,她也沒有因此心存怨恨,而是選擇用善良和孝心詮釋責任、傳遞大愛。
今年,張應賢突然接到父親因心臟病住院急需用錢的消息,當時,她毫不猶豫就籌集了1萬元給了父親。對于張應賢來說,曾經(jīng)對父母的怨懟現(xiàn)在也已釋然,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責任。張應賢說:“現(xiàn)在我和父母也有聯(lián)系,以前我也挺恨我爸的,后來慢慢懂事了,無論如何他始終是我父親,希望他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對于自己的未來,張應賢首先考慮的還是孝順老人,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讓老人安享晚年生活。“目前,我也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下一步還是想出去打工賺錢,通過努力,買一套房子,把爺爺接到我自己買的房子里,安享晚年。”
如今,張應賢和張自敏雖然早已告別了過去的苦日子,但那段老幼相依的艱難歲月卻積淀了親人之間深深的親情,張應賢多年如一日以拳拳之心演繹人間真情,詮釋著百善孝為先的真諦。
通訊員:甘光濤 卓韞菊 周 羽 楊亞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