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12-05 14:38說起綏江縣城旁邊大汶溪上的橋,除了四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外,大汶溪上還曾經(jīng)有過兩座年代更久遠的橋。其中一座為大汶溪鐵索橋,另一座則為橋無定所、年年建、年年毀、一年要修建好幾次的大汶溪木橋。
大汶溪鐵索橋建于20世紀50年代,緊靠綠蔭沱的下游,橋面高約十米、長百余米、寬不到兩米。在綏江大橋建成前,鐵索橋是縣城旁的大汶溪上唯一能通行車輛的橋。所謂車輛,其實只是載重不超過200公斤的木制人力兩輪車。
鐵索橋位于縣城旁的大汶溪上游,距營盤上的人民會場約千米之遙。進城道路為土路,寬不足兩米,打西門口城樓下的門洞穿過,向縣城方向一路上坡,人力車負重上行非常困難,通常是一人在前面拉,另一人在后面推。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為改善往返縣城與鐵索橋之間的通行條件,以人民會場為起點,修了一條通往鐵索橋的寬約四米的路,該路在酒廠附近繞了一個大大的彎。
在鐵索橋西岸,213國道高出橋面十幾米,少了三個人,要將負重的人力車通過那個“之”字形的坡,下到鐵索橋頭是幾乎不可能的。那時,每次去猴子溝煤炭廠拉炭,下坡時,僅憑我父親、哥哥和我是不行的,還得尋求路人幫忙。三個人在前,身體后倒與地面形成35度以上的角,雙手握住車把使勁地向上抬,讓車尾部的剎車板緊緊地貼著地面,我和哥哥一起站在剎車板上,以增加剎車板與地面的摩擦力。下此大坡,十分驚險,每次都是大汗淋漓。
兩岸的橋頭堡由很多大條石堆砌而成,兩根碗口粗的吊拉鐵索從地下升起,跨過橋頭堡的頂端與對岸連接。另有數(shù)根粗大的承重鐵索連接在兩岸的橋頭堡之間,橋面木板就鋪設(shè)在承重鐵索上,橋面為中間高、兩頭低。也許是鐵索橋太長,也許是設(shè)計與施工水平不高,行走在此橋上,橋面很容易上下起伏顫動和左右搖擺,行人的安全感明顯不足。
然而,有危險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膽大之徒。那些年,經(jīng)常會有一些十幾歲的頑童在橋上故意跳足,引發(fā)鐵索橋此起彼伏不停地震蕩。有一些頑童還會站在橋中央的兩邊,雙手握著吊索,像蕩秋千一樣使勁地將大橋左右搖晃,常令橋上的行人步履維艱,有膽小的會嚇得哭喊著,趴在橋上不敢前行。頑童們在惡作劇的同時,還會不住地沖著橋下綠蔭沱里游泳的人大喊大叫。
由于鐵索橋距縣城和大汶街上都較遠,因此,往返于大汶街和縣城的行人,更多的是選擇從位于大汶溪沱上的木橋過河。
在大汶溪沱上搭建木橋的歷史很久遠,始于哪個年代,無從考證。
大汶溪沱是大汶溪匯入金沙江之前的最后一個沱,沱的上下游都是灘口,水流湍急,且河床變化無窮。與大汶溪沱毗鄰的新河街和舊時的河壩街曾是幾十年前綏江老縣城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大汶溪上的木橋通常架在大汶溪沱上。大汶溪沱距我家很近,大汶溪木橋則是我每天往返的必經(jīng)之地。
與鐵索橋不一樣,大汶溪木橋只是一座臨時便橋,它既沒有固定的架設(shè)地點,也沒有固定的式樣,橋面寬不足一米,長不足十米。很多時候,橋的一頭搭在大汶溪沱西岸的巖石上,一頭通過用竹筐和江石堆砌而成的橋墩跳接,再與東岸連接。橋面是用幾根又粗又長的樹干以及竹片、草墊、沙石等鋪就而成,抓釘是搭建木橋的唯一金屬構(gòu)件。有時,橋上會設(shè)置簡易的護欄,但更多的時候沒有。有時,橋面距水面較高,游泳的兒童會將它作為游泳時跳水的跳臺。有時,橋面距水面較低,蹲在橋上,伸手便可觸水。人行橋上,深一腳、淺一腳,顫顫悠悠,有時如行走于跳板之上,有時又如行走于平衡木之上。
大汶溪沱上的木橋每年都要架設(shè)很多次,但每次架設(shè)后的壽命都不長,最長時僅在沒有暴雨和金沙江洪水的冬春季節(jié)。入夏后,一旦山洪暴發(fā),大汶溪里狂濤巨浪,木橋頃刻間化為烏有,兩岸的人們只得望之興嘆。山洪消退后,橋墩沒了,河床變了,水面寬度和水的深度也變了。過不了幾天,不一樣的木橋又會被架起,或在原址,或偏上游,或偏下游,完全取決于河床和水深、水流的情況而定。
以前,金沙江航運碼頭在中磧壩下游,位于大汶溪的東側(cè),但綏江對外的唯一陸路213國道,以及汽車站、馬車站、縣里主要的儲物倉庫、永善縣的物資轉(zhuǎn)運站等,都是在大汶溪的西岸,大量往返于西岸和碼頭之間的物資全靠人力背運,而大汶溪沱上的木橋幾乎是背運人穿越大汶溪的唯一通道。
在修建綏江大汶溪橋期間,大汶溪橋作為綏江大橋建設(shè)的保障設(shè)施,被架在了大汶溪沱上游、盧家碼頭下游的灘口處。橋面加寬了,橋也結(jié)實了,但其命運仍逃不脫大汶溪洪水和金沙江大水的沖毀。
綏江大汶溪橋建成后,大汶溪沱上的木橋沒有存在的價值,從此便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大汶溪上的鐵索橋也在綏江大橋建成通車后的第二年被作為危橋拆除,從此也消失在綏江人的視線之外。
作者:凌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