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12-08 11:17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嚴峻形勢下,主流媒體作為報道事實、引導輿論的主陣地,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抗疫題材的相關新聞報道無可避免地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題材,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新聞媒體的宣傳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在突發(fā)疫情報道中講好“中國故事”,也給新聞人帶來了全新的思考。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只要是傳播抗擊疫情的報道總是要占有相當的比重,一些優(yōu)秀的抗疫報道也成為了各大新聞獎項的座上賓。在大家爭相做好抗疫報道搶占新聞制高點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使自己的報道更具亮點、看點,是眾多媒體人需要研究的現實問題。
2022年3月,上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個小區(qū)實行封閉式管理,部分區(qū)域生活物資配給相對緊張,昭通愛心企業(yè)用實際行動捐贈43噸物資,并通過4名駕駛員駕駛兩輛大貨車晝夜兼程趕往上海閔行區(qū),于3月25日中午抵達并完成援助物資交接。昭通日報社融媒平臺在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事件中,緊跟事實動向,進行了一場深刻、聯動、擴展的鏈接式報道,引起了網友熱議、轉發(fā)、點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益,報道形式涵蓋了消息、評論、新媒體推文多種載體;報道內容涉及了實事報道、網友反饋、城市宣傳多個方面;報道主題結合了抗疫、東西部協作、地域文化等,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輿論引導的最優(yōu)解。
筆者梳理2022年3月昭通日報社融媒平臺關于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5篇相關報道,總結出此次抗疫報道的特點如下。
“抗疫+東西部協作”升華報道主題
在這次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報道中,不只是物資援助的簡單記錄,更加切入了東西部協作的時代背景,將作為世界問題的抗疫結合了東西部協作這一中國命題,升華了主題和角度,提升了在疫情防控中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視野也更廣了。
事件剛發(fā)生,昭通日報社融媒平臺迅速發(fā)布消息《上海上海,昭通來了!43噸抗疫物資馳援上海》拉開了昭通助力上海抗疫報道的序幕:消息除了報道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資種類、供應物資的愛心企業(yè)及物資價值和物資的配送情況等,讓讀者了解了他們最需要的物資情況,最重要的是加入了昭通與上海的東西部協作這一成為報道點睛之筆的新聞背景,在抗擊疫情的相關報道中各地援助報道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以道義的角度來展現一家親的形象,該消息卻能深挖事件背后的新聞背景,聯動了東西部協作的中國命題。東西部協作在脫貧攻堅勝利之前稱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國家根據中國情況、立足中國實際提出的脫貧舉措,對于曾經面臨“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難題的昭通來說,作為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級市能如期完成10個貧困縣(區(qū))、1235個貧困村、185.07萬貧困人口全部退出貧困序列,東西部協作的意義重大,正如文末交代“這些物資雖然對于經濟發(fā)達的上海市來說,算不上什么,但卻代表著昭通人民的一份愛心和感激之情”,昭通所捐贈的物資可能不是最多的,但是通過這樣的東西部協作的背景表達卻更加深刻地闡明了兩地的深厚情誼,也增強了東西部協作的堅定信念,產生更大的意義。
評論《讓愛的涌泉奔流不息》,以東西部協作為背景講述了兩地的合作情況:自2021年4月8日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后,確定幫扶關系,上海市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在產業(yè)幫扶、勞務協作、鄉(xiāng)村建設、社會幫扶、智力支持等方面開展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幫扶協作,有力助推昭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通過對昭通的現狀介紹,表達了對未來共同譜寫東西部協作壯麗篇章的期待。最后以這份山海情深寄語上海抗疫決心,正如結尾所寫“這些千里馳援的物資溫暖了上海人民的心,更為抗擊疫情工作注入了信心和強勁動力”。
消息《@上海請簽收!今天中午昭通43噸抗疫愛心物資已到滬》升華了昭通助力上海抗疫報道的主旨。第一部分,通過對物資到達時間地點、種類重量、援助對象、分發(fā)交接情況的介紹,給整個援助事件畫上了句號,“經過兩天兩夜風雨兼程,滿載著昭通愛心企業(yè)捐贈的43噸抗疫物資已送至上海”的援助過程描述,展現了昭通的使命擔當、奮發(fā)有為形象,給了疫區(qū)受眾滿滿的安全感;第二部分則介紹了在東西部協作的背景下上海市七寶鎮(zhèn)開設了昭通印象館,拓寬了昭通農產品銷售渠道,也宣傳了昭通的農特產品;第三部分總結2021年東西部協作的內容,綜述了兩地在東西部協作中取得的成績。
東西部協作結山海情深,晝夜不舍支援顯昭通情懷,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三篇報道,通過“抗疫+東西部協作”的內容創(chuàng)新,分別以時間順序、事件發(fā)展為主線,三步升華報道主題。
媒體與受眾互動擴大傳播影響
受眾是信息接受的終端,在新聞傳播中他們可能是報紙的閱讀者、廣播的聽眾、新聞網站的瀏覽人、新聞公眾號的粉絲……無論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他們都是新聞傳播方式的消費者、新聞傳播效果的檢驗人。對于受眾的研究是新聞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從完全被動的大眾受眾觀到有需求的群體受眾觀、市場受眾觀、權利主體受眾觀,直到新媒體的出現傳統的受眾的本來面目逐漸清晰,變成了具有社會多樣性的群體即分眾,受眾的發(fā)展是一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從模糊認知到清楚需求的過程,這一切也是隨著傳播技術而變化著的。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只是受傳者,也是發(fā)布者,已經成為了新聞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再是以往被動接受、反映的傳播環(huán)節(jié),新媒體的網絡互聯技術給予了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也充分得到了媒介接近的權利保障,作為媒體優(yōu)劣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受眾的反饋,受眾的數量、受眾的消費力度、點擊率、轉發(fā)率等等,受眾是媒體必須也一定要關注的傳播環(huán)節(jié)。所以現在認真聆聽受眾需求、充分采納受眾意見、積極運用受眾反饋、高效調動受眾參與成為了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新課題。
在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報道中,《上海上海,昭通來了!43噸抗疫物資馳援上海》的消息報道后,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平臺收到了大量上海受眾留言,“昭通人實在,上海人民感謝昭通熱心企業(yè)”“終于有菜吃了,上海閔行人愛你”“被昭通人民感動到了,感謝支援上海”“有溫度的城市,記住了,會去旅游。謝謝!”“滬昭同心攜手抗疫,戰(zhàn)勝困難”……3月24日,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平臺發(fā)布推文《來自上海的約定:“昭通,待疫情結束,我們見一面吧!”》充分使用了這些傳受雙方的互動進行報道,體現了新媒體時代下認真聆聽受眾需求、精心采納受眾意見、積極運用受眾反饋、高效調動受眾參與的要求。認真聆聽受眾需求,推文采用受眾反饋的留言作為內容進行反饋,分為表達感謝的留言如“被昭通人民感動到了,感謝支援上海”;咨詢了解昭通的留言如“昭通有什么景點?”表示將用實際行動支持的留言如“上海人民感謝昭通人民的支援。待到疫情結束后,一定要去昭通旅游”;表達贊美的留言如“對嘛,這才有人情味”。精心采納受眾意見,推文標題《來自上海的約定:“昭通,待疫情結束,我們見一面吧!”》的來源就是受眾的一條留言“昭通,待疫情結束,我們見一面吧”,這則留言很好地代表了上述的幾種類型留言的含義,又多了一種情感導向的意味,用第一人稱“我們”給予兩地受眾強烈的代入感,就像有著各種情愫的朋友,等待著疫情結束要相約見面,加上“來自上海的約定”更加強烈符合現代傳播中受眾的情感傳播需求,精準瞄準大家疫情隔離時期的一種向往外界的情感。積極運用受眾反饋,推文中將之前的《上海上海,昭通來了!43噸抗疫物資馳援上海》消息簡單復述交代事實背景,隨后加入與網友的精選互動留言作為內容,展現了昭通助力上海抗疫報道的受眾觀點,通過互動留言更加加深這種受眾情感需求。高效調動受眾參與,在推文下面又重復精選留言進行互動回復,如受眾留言“趕緊百度一下昭通特產,旅游景點,記住你”,媒體回復“特產:昭通蘋果,魯甸青花椒,巧家紅糖,彝良天麻,綏江半邊紅,大關竹筍……景點:昭通大山包、彝良小草壩、水富銅鑼壩……太多太多了,慢慢看”;受眾留言“評論區(qū)讓人感動!上海人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了昭通,以后定不會忘”,媒體回復“有愛的昭通,有愛的上海人”……通過這樣的互動回復加強了受眾黏性,也高效調動了受眾的積極性參與傳播,讓他們成為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轉發(fā),完成二次傳播擴大傳播面。
深度加工報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成為傳播中堅力量,而互聯網的鏈接性成為了信息的集合方式,“鏈接”即統一資源定位符,它使我們能夠通過點擊鼠標從一個網頁跳到另外一個網頁。鏈接使我們把信息通過相關性連接起來,一條接著一條進行點擊瀏覽。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這些鏈接把一個個新聞報道集合成為信息網絡,我們通過點擊鼠標便可以在信息網絡間遨游,鏈接就是將現代信息社會編織在一起的針腳。作為媒體,要順勢而為、應時而變,掌握住互聯網的鏈接性,充分利用,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媒體對于一個主題的報道應該深加工,挖掘話題所有的價值,在傳播過程中及時跟進話題報道,在受眾的注意力還維持在該話題的時間中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報道中,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除了在每一篇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文章中都加入了相關的鏈接便于受眾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外,3月25日,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推文《@上海網友儂好,這里是阿拉云南昭通》就體現了深加工報道,將傳播的效果最大化,深度挖掘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報道價值,發(fā)現在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相關報道中受眾反饋始終存在一個點,即上海的群眾不了解昭通,他們表示感謝之余,大部分人都在詢問昭通的地域特色、旅游資源、風土人情、產業(yè)結構等,由此出發(fā)立足昭通實際,通過融合性報道將昭通進行一場縱向的歷史變遷、橫向的地域特色的宣傳推介。標題《@上海網友儂好,這里是阿拉云南昭通》運用了上海方言“儂好”“阿拉”以拉近受眾距離,聯動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事件背景;視頻是由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出品的《美哉云南》“掌上春秋,十全九美”云南省系列微視頻《磅礴烏蒙 昭明通達》,從時間縱向出發(fā)介紹了昭通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音頻使用陳受謙譜曲、劉申五填詞的音樂,原唱祖海的歌曲《昭通是我美麗的家》作為背景,歌詞展現了昭通地域特色、編曲突出了昭通群眾熱情;圖文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昭通11個縣(市、區(qū))的風土人情、產業(yè)特色、美食產品、旅游景色、氣候特征、民族情況、資源分布……全方位地介紹了昭通是一座快速發(fā)展、活力四射的城市,是一方海納百川、投資興業(yè)的熱土,以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獨具特色的資源優(yōu)勢、和諧美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回答了受眾對昭通的疑惑,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推文深挖報道價值,深加工進行融媒體宣傳報道,有利于宣傳昭通城市形象、展現昭通產業(yè)特色、傳遞昭通風土人情,也契合了當下昭通營商環(huán)境大提升的專項行動要求,對于昭通的招商引資有著一定意義。
疫情之下,主流媒體報道需要掌握信息主導權、占據新聞制高點、引導輿論穩(wěn)向好,昭通日報在昭通助力上海抗疫的報道中,從主題上“抗疫+東西部協作”升華主題;內容上利用傳受互動,擴大傳播影響;形式上深加工報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作為地方主流媒體,昭通日報堅持“權威傳播公信新聞 深情反映大眾心聲”,深挖報道內容、厚植為民情懷、積極回應群眾、加工傳播鏈條,彰顯了媒體責任擔當、凝聚了兩地受眾深情,突顯了疫情無情人有情的現實意義、講好了體現中國智慧的脫貧故事,為打贏疫情防控戰(zhàn)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撐。
作者:彭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