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12-08 11:28“眼中有山河萬里,何懼幾分秋涼。”
說到最敬佩的人,多數(shù)人會想到霓虹燈下的明星,名垂青史的英雄,而我,獨愛杜甫歷經(jīng)秋涼后注入詩句中的家國情懷。
丹心天為鑒,縱一腔豪情于陣前,血染紅旗卷狂風(fēng)。暗夜筆墨做刃,揮一紙悲憤于案上,筆走龍蛇譴無度。一筆一畫,跨越千年金戈鐵馬,硝煙四起,在長安曾經(jīng)《霓裳》歌舞,萬人齊聚,幾度待秋涼。
古之圣者,莫不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自己卻是“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困境之下,仍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史之亂,杜甫僥幸逃出。一夜之間,開元盛世的“風(fēng)蕭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消失了。杜甫希望得到重用,報效祖國,終是未得重用。他曾感嘆“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有著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精神和志向的他,雖漂泊萬里,但初心未改。
杜甫雖是境遇悲涼,但得知“劍外忽傳收薊北”時,他“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他希望“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漂泊萬里的杜甫,歷經(jīng)秋涼卻依舊心系大唐山河。一生想再回他曾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長安。
我佩服杜甫身上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悲涼愁緒;有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豁達;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
這千年興衰更替,如今的我們依舊要有“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志向。“詩史”中的苦難悲涼,是歷史,而非當(dāng)下。詩歌章句中的盛世繁華抑或民生凋敝,記錄著歷史,將詩人的精神鐫刻于心,讓我們有光可循。
作者:李亞錦? 系昭陽區(qū)第二中學(xué)423班? 指導(dǎo)教師:鄧永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