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1-05 09:56在去水富市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車燈表演前,我對車燈表演并沒有具體的概念,甚至想象不出這個技藝的模樣。看了車燈傳承人的表演后,我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時在街上看到的邊走邊表演的劇種嗎?
那時候,昭通老城區(qū)的很多街道上木房林立。每逢節(jié)慶,在窄窄的街道上,會有戲曲表演隊邊行走邊表演。這種戲曲的表演道具簡單、有限,表演者在有限的場地中展現無限時空里的劇情。那些夸張的語言、唱腔、裝扮、動作、道具,那些用竹篾扎制、背腹中空、表面糊上綢布,綁在表演者身上的蚌殼、車馬,那些艷俗的裝扮,那些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說唱,那些演繹抽象情節(jié)的戲曲,原來就是車燈表演啊!
據了解,車燈又稱幺妹燈,是我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西南各地。水富市毗鄰四川,受四川車燈表演的影響,車燈表演在當地流傳久遠。在娛樂設施單一、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曾經深受群眾喜歡。水富車燈表演者手持竹制車燈板,以慢板、快板、搖板、碰板等技巧,敲打出不同的節(jié)奏,配合演唱和舞蹈動作,以幽默、逗樂的形式,生動地演繹民間故事。我的理解,車燈表演就是民間獨特的一種說唱藝術。如今,其說唱逗樂的表演,又被戲稱為“水富東北二人轉”。
戲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通俗易懂、廣泛見于田間地頭的車燈表演就是應時而生的戲曲文化之一,這種表演方式需要一種頻繁的互動性,時常問答式的表演,讓觀眾有種參與感。也正是這樣的參與感,曾紅極一時的車燈表演讓觀眾沉浸其中,觀眾從中獲得文化遺產的滋養(yǎng),從慢慢接受發(fā)展為逐漸喜歡,從而達到傳播或傳承的目的。
詼諧與夸張,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車燈表演而言,對一種文化的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時間的堅守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車燈的傳承,應該是一種“活態(tài)傳承”。長期以來,水富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逐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何合理地利用以達到更有利的傳承與發(fā)展,確實面臨很多難題。就車燈表演這類逐漸失去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弄清楚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播的目的是什么,傳播的主體和內容是什么。如今,年輕一代已沒多少人愿意去用時間、用心去學習,傳承人在社會中找不到傳承的技藝價值和出路,他們的傳承只能是被動的傳承。要讓車燈表演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真正長久地留存在不斷發(fā)展的當今生活中,并且合理利用使其投入到社會經濟運作當中,是一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社會需求、經濟需求和人文需求。如若不然,“展覽式”的保護只能是僵化的。
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廣度,挖掘傳承的深度,切切實實地傳承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在新時代,應該采取現代化手段加強對車燈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記錄,用錄像、錄音、文字等多種記錄的方法去加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不應一成不變,而應與時俱進。恢復經典、新編劇目,讓車燈文化不會漸漸消失,在傳統的傳唱加上現代生活物質文化的需求,車燈文化必將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作者:陳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