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1-05 10:06昭通蘋果,是昨日下午下班后在同心路的一個水果攤上買的。妻子在醫(yī)院上班,疫情防控期間,特別忙,所以,家里的水果都是我在買。我買水果,愛買蘋果,專挑昭通蘋果買。我愛吃昭通蘋果,妻子也愛吃昭通蘋果。昭通和昭通蘋果,給了我討好妻子的機會。四川人嘛,“公式耳朵”是出了名的,凡事都愛迎合妻子的口味。
43年前,我還是個愣頭青,就有了關于昭通的印象。那時,我在縣城念中等師范學校,父親從大山里的童寺稅務所調到代寺稅務所。節(jié)假日,我就直接去代寺。代寺是個四通八達的大鎮(zhèn),場口有一條四川進入云南的跨省公路——川云中路。代寺的街道就在公路的兩邊,經常有印著“昭通”字樣的解放牌大貨汽車,從我們身邊駛過。有的裝載的是山貨,有的裝載的是香甜可口的紅蘋果。
10多年前,我加入了自貢作家的“暴走團”,到水富感受金沙江的湍急、西部千里大峽谷的雄奇和峽谷溫泉的滋潤,到豆沙關領略朱提江的幽深、石門關的奇?zhèn)ァ⒐诺嵛幕纳衩睾颓裘缯娘L情。這兩次踏上昭通的經歷,令我終生難忘,出于習慣,寫成文字,發(fā)表于《自貢日報》副刊,這些散發(fā)著昭通氣息的文字,也被我收進拙著《芳痕集》,成為我“藏月書齋”的一筆精神財富。
昭通蘋果是在旖旎如畫的昭通生長出來的奇異之果,品蘋果,猶如賞風景。
時下,國家重視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發(fā)展,昭通蘋果的品質也在這個浪潮中節(jié)節(jié)攀升,愈加可口。此外,人們也開始重視生態(tài)品質和生活質量,就以我這個兩口之家(兒子在外地工作)來說,或親友登門,或是每日飯后,都離不開水果。無論是用水果改善日常生活,還是用水果代替糖果、茶水熱情款待客人,昭通蘋果總是我們的首選,儼然成了我們的“自家人”。有時候,水果吃完了,忘了買,或者工作忙,沒顧得上買,妻子就會問,水果呢?今天不吃水果嗎?香蕉、葡萄、菠蘿、獼猴桃她都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愛吃蘋果。問了緣由,是因為昭通蘋果原生態(tài)、顏色好、口感好、味道好。
我這人有個怪癖,凡事愛刨根問底。就說這昭通蘋果吧,為什么口感好,總得有個緣由吧!昭通占了天時和地利,適合栽種蘋果,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于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氣候差異較大,海拔從高到低分布著高原氣候、溫帶氣候和亞熱帶氣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綠色之都”。昭通一半的土地被林木覆蓋,走進昭通,就像進了莽莽蒼蒼的大森林。昭通的水資源也特別豐富,金沙江、牛欄江、橫江等眾多河流,構成了昭通一幅又一幅山水交相輝映的青山綠水畫。昭通蘋果在這樣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里生長起來,能不好吃嗎?難怪在全國蘋果區(qū)劃中,昭通被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認定為蘋果生長最適宜區(qū)。但是,要把昭通蘋果栽種到極致,成為品牌,光有天時和地利,沒有昭通人的辛苦勞作,也是不行的。
我國最早栽種蘋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而云南最早栽種蘋果是在公元1926年,距今不到100年。一個叫賈海義的法國人,最早發(fā)現昭通這塊土地適宜栽種蘋果。他不遠萬里,從歐洲引種種植于昆明并傳入昭通。將蘋果種植在云貴高原北部、烏蒙山系東北端的昭陽地區(qū)的,則是國人吳鏡漪和李仲舉,要更晚些,至今80余年。蘋果一旦落戶昭通,昭通人就獲得了施展才華的嶄新舞臺,昭通人掌握和積累了自己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生產生活技能。昭通蘋果名聲在外,可以和山東的煙臺蘋果分庭抗禮,形成了北有煙臺蘋果、南有昭通蘋果的局面。在我們心目中,煙臺蘋果是北方蘋果的翹楚,而昭通蘋果,則是南方蘋果的“當家花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昭通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生態(tài)優(yōu)先”戰(zhàn)略,昭通蘋果也變得更加水靈,味道更好,市場前景日新月異。以我們自貢來說,大街小巷,大型超市和水果賣場,都能見到昭通蘋果的身影。昭通蘋果已成為昭通的“生態(tài)優(yōu)先”之果,堪稱昭通“生態(tài)優(yōu)先”的形象代言。昭通人說,昭通蘋果,真乃昭通元素;品果人說,昭通蘋果,實為果中上品;專家們說,昭通蘋果,應是“生態(tài)之果”。
昨日下午,我是在自貢城區(qū)的同心路買的昭通蘋果。同心路,是一條因同心井而得名的街道。和昭通一樣,城市之名的歷史并不悠久,比昭通還短100年,而實際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自貢第一口鹵井開鑿的東漢時期。自貢地下鹵水資源特別豐富,井鹽工業(yè)特別發(fā)達,曾經的自貢,遍地是鹵井,所以自貢的許多街道都是以井命名。除了同心井外,還有天花井、廟溝井等,星羅棋布,不一而足。鹽津的豆沙關,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朱提江的絕壁之上,有古老的五尺道,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南絲綢之路”。豆沙關的文化廣場,赫然鐫刻了“自流井”3個大字,見證了兩座城市的交往和友好。自流井既是自貢一口具有代表性的產鹽鹵井,又是一座代表自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市區(qū)城市,城中釜溪河水流湯湯,河岸有一條蜿蜒而上、綿延千里的古鹽道。這條古鹽道,和昭通的茶馬古道“血脈相通”。自貢的井鹽通過古鹽道,踏上茶馬古道,到達昭通,乃至整個云貴高原。云南的山貨乃至昭通蘋果,通過茶馬古道,踏上古鹽道,進入自貢,乃至整個川南。
賣水果的是一位中年婦女,衣著樸素,她的水果攤,就是她的一輛紅色電動三輪車。聽口音,攤主不是昭通人,是自貢本地人,她的蘋果,是從昭通運來的。她把“昭通蘋果”4個大字,用彩色筆寫在一張紙板上,立在最為醒目的地方。看得出,她把賣昭通蘋果作為自己最驕傲的事情。她告訴我,她賣水果,只賣昭通蘋果,她兩三天就可以賣出一車,有時候,一天也可以賣出一車。車里的蘋果顏色不一樣,左邊的蘋果白里透紅,右邊的蘋果則綠褐相間中透紅。我好奇地問,哪一邊的才是昭通蘋果?她不假思索地說,這兩種蘋果,都是昭通蘋果,價錢都是一樣的。她賣的都是原生態(tài)的良心水果,都是貨真價實的昭通蘋果,沒有摻假。我問她,既然都是昭通蘋果,為什么顏色區(qū)別這樣大?這時候,她儼然成了昭通人,侃侃而談。她很坦誠,告訴我,昭通地處云貴高原,距離太陽比較近,所以陽光充足,白里透紅的,是包了紙的,就像待字閨中的姑娘,白白凈凈;綠褐相間中泛了點紅的,則是沒有包紙的,蘋果掛在樹上,任由太陽照射,就像當地勞動人民的健康膚色。喜歡白凈的,就買白里透紅的;偏愛健康的,就買綠褐相間中泛紅的,各取所需。聽罷介紹,我更加動心了,兩種顏色的昭通蘋果,都想嘗一嘗。
今天,我家的茶幾上,兩種顏色的昭通蘋果,聚于一個果盤里,相互映襯,分外好看。妻子是醫(yī)院搞院感工作的,習慣了無菌操作,但凡吃水果,都要用本地的食鹽加清水浸泡較長時間,除掉殘留于水果中的化肥和農藥,吃梨子和桃子之類的水果,還要用刀子削皮,然后才肯放心食用。唯獨吃昭通蘋果,妻子不僅不讓削皮,也不用食鹽浸泡,只是放到水龍頭下沖洗一下,就直接放進嘴巴,一口一口地細嚼慢咽,脆生生、香噴噴,連蘋果皮也不落下,美滋滋地嚼下。這次,我很貪心,想兩種顏色的蘋果都能品嘗,但一次吃不了兩個,就用水果刀,將它們切成兩瓣,每人各得兩瓣。盡管兩種顏色的蘋果,味道一樣,口感也一樣,但我們還是愿意一口白里透紅的,一口綠褐相間中泛紅的。妻子膚色偏白凈,我的膚色偏健康,我開玩笑說:“這綠褐相間中泛紅的,是我;這白里透紅的,就是你。哈哈!這昭通蘋果,竟被我們吃出了愛情的味道。”
作者:黃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