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1-06 09:50提起舞獅,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中那出神入化的舞獅動作。而在永善縣,精彩萬分的非遺文化“高臺舞獅”絕對讓你驚險刺激、大飽眼福。任意選擇一處平坦之地,用十余張普通的四方木桌疊成高臺,最頂上的一張翻轉四腳朝天,表演者在導引者的引導下,踩著鑼鼓節(jié)奏,從地面第一張桌子開始,一邊舞獅一邊朝上攀爬,再到最上面一張桌子的四只腳上凌空起舞、倒立示意,引得觀眾拍手叫好。2022年6月,永善高臺舞獅入選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歷史悠久的高臺舞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威嚴勇猛。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是驅邪避害的瑞物,可保佑人畜平安。之后,舞獅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及一些重大活動助興的習俗,以祈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這一活動在民間長盛不衰,代代相傳。
據(jù)相關史料記載,獅舞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后逐漸盛行,古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記載。元、明、清各代,舞獅活動更加廣泛。在我國,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最初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其造型、結構、色彩、裝飾和表演以模仿獅子為主,河北徐水號為“北獅之宗”;而南獅則流行在華南地區(qū),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fā)源地,南獅由北獅脫胎而來,南獅頭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獷,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獅又被稱為醒獅。
永善高臺舞獅屬于南獅系列,是融舞蹈、武術、雜技為一體的民間傳統(tǒng)表演文化,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起源于一少林武師,后輾轉相傳到了廣東省一張姓舞獅家族,因逃避災難,以舞獅技藝賣藝跑江湖,于清朝中期來到永善縣,后定居黃華鎮(zhèn)黑鐵村,在當?shù)胤毖苌ⅲ⒃诘岽ㄇ≠u藝納徒,傳授舞獅技藝,在當?shù)丶爸苓吶罕娭蓄H有影響。
把傳統(tǒng)技藝發(fā)揚光大
提起永善高臺舞獅,就無法繞開黃華“張獅子”。作為當?shù)孛袼孜幕囊粡垺敖鹈保皬埅{子”在永善可謂家喻戶曉。無論是城區(qū)還是鄉(xiāng)村,每逢城鄉(xiāng)集會、慶典、賀喜等重要活動,“張獅子”的高臺舞獅表演必是“壓軸戲”。在表演過程中,伴隨著明快的鑼鼓聲,只見四人伴奏(分別持大鑼、小鑼、鈸和鼓),兩人穿著彩衣彩褲,一人頭戴臉具、執(zhí)蚊帚扮演“笑面和尚”,一人戴猴臉面具扮小臉(猴子),一人領隊兼武術表演。在“笑面和尚”的指揮下,小臉機靈敏捷地做著各種模仿猴的動作,獅子不停地擺動尾巴,做各種精彩的表演套路。表演時不但動作驚險、難度大,那古樸滑稽、趣味濃郁的表演風格,更是深受百姓喜愛,引起圍觀群眾陣陣掌聲、喝彩聲和歡呼聲。
家住黃華鎮(zhèn)黑鐵村的張忠文,今年59歲,從小跟著父輩學習舞獅技藝,練就了一副好身手,至今已傳承十余代。現(xiàn)在他帶領的舞獅表演隊就是永善縣遠近聞名的“張獅子”。張忠文介紹:高臺舞獅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由起式、啞劇、高臺、平臺、武術等組成,主要有高、險、奇三大的特點。高是指十層方木桌疊加,加上站立的兩人,高度有十多米,是目前云南的高臺舞獅最高;險是在十多米的高度,兩個人站立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踏上桌腿時,身體傾斜,桌子塔會發(fā)生搖晃,非常危險;奇是高臺表演,桌子搖晃而不倒,二人銜接配合擺出各種驚險動作,令人稱奇。
民間舞獅隊吃上“文化飯”
“喂,陳隊長嗎?我們的夜宵店后天開業(yè),請你帶領舞獅隊前來捧場助興。”2022年11月26日,剛外出演出結束回家的黃華鎮(zhèn)魯溪舞獅隊隊長陳元順又接到客戶打來的電話。他高興地說:“今年入冬以來,開業(yè)慶典逐漸增多,我們舞獅隊忙得不亦樂乎,不光在縣內表演,也有縣外通過微信提前預約,想不到以前耍獅子是自得其樂,現(xiàn)在卻成了賺錢的好活計,這‘文化飯’真是越吃越香!”
永善縣文化底蘊深厚,各類民間文化人才云集。近年來,當?shù)攸h委、政府和文旅部門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大力推進優(yōu)秀非遺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積極支持鼓勵廣大文藝愛好者和民間藝人自發(fā)組建舞龍舞獅隊,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應邀開展各種演出,大力發(fā)展文化經(jīng)濟。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舞獅進校園”活動,組織非遺傳承人面對面、手把手進行授課,通過向學生們講解黃華舞獅文化的基本知識,并現(xiàn)場進行示范和表演,讓他們在認識非遺、學習非遺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樂趣,加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與此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幫扶模式,選派民間文藝骨干外出學習培訓,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業(yè)務水平。舉辦獅王爭霸賽,讓來自全縣的10余支隊伍同場競技,并邀請廣東佛山專業(yè)舞獅隊到永善縣“傳經(jīng)送寶”,與當?shù)匚瑾{隊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升技藝。永興街道居民楊大姐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生活好了,碰上小孩出生、兒女結婚、老人生日等喜事,邀請舞獅隊來助興,比請親朋好友和鄉(xiāng)親們大吃大喝強多了!”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接續(xù)推進,群眾生活越來越好,生活品位越來越高,文化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這為民間文藝團體發(fā)展、民間文藝人才作用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活躍在永善縣的有10余支民間舞獅隊,他們經(jīng)常應邀參加各種活動,人均年收入達10萬余元。”永善縣文化館館長何濤說。
作者:黃 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