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1-19 10:16分裝餌塊,饋贈親友。
1月12日6時許,天還漆黑一片,56歲的陶翠芬老人就起床了,今天她有事要忙。
洗鍋、上甑、燒火,將提前泡好的米用漏勺撈進甑子里……在不知不覺中,天亮了,寒冬的朝陽沖破黑暗,探出了“小腦袋”。家里的其他人陸續(xù)起床了,5歲的小孫子看到在蒸米,激動地問奶奶是要打餌塊嗎。陶翠芬寵溺地說:“你天天念叨,今天就給你做。”小孫子一早上都圍著奶奶轉,恨不得立馬吃上糯糯的烤餌塊。
昭陽區(qū)樂居鎮(zhèn)樂居村位于灑漁河上游,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家家戶戶都種有稻谷。10多年前,一進入臘月,村子里打餌塊的商家就開始營業(yè),村里的人家就將家里的大米蒸熟送去制成餌塊。大人騎著三輪車拉著大大小小的甑子,大人騎著車,小孩子在后面追著跑成了村里春節(jié)前最常見的場景。每年陶翠芬都要打50多公斤的餌塊,一部分送給親朋好友,一部分留在家慢慢地吃。多少年了,一家人圍著火爐烤餌塊吃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看著冒著熱氣的甑子,陶翠芬有些愣神。
一晃,以前天天追著問“我們家什么時候打餌塊”的孩子都已長大成家,餌塊也變得沒那么“搶手”了,但陶翠芬還是堅持每年打餌塊送人。“一年到頭,農(nóng)村也沒什么好東西,只能打點餌塊送親戚朋友,就當拜年了。”陶翠芬笑著說道,淳樸的話語里藏著對親戚朋友的感情,這是屬于她獨特的拜年方式。
米飯已經(jīng)蒸熟,她騎著電動三輪車將飯拉去集鎮(zhèn)上的餌塊加工廠,不一會兒,餌塊就已成型,冷卻后就可以帶回家了。老師傅用餌塊為陶翠芬的小孫子做了兩只小鴨子,小孫子開心得不得了。
看著奶奶拉著餌塊回來,小孫子激動地跑上前,吵著說要吃。她立即切了兩塊餌塊烤在爐火上,餌塊在炭火的烘烤下膨脹起來,米香也被激發(fā)出來。看著小孫子吃得那么開心,陶翠芬覺得很滿足。
隨后,她把餌塊分袋裝好,準備一一送給親友。對于陶翠芬來說,從打餌塊開始,就要為過年制作各種美食。推豆腐,裝香腸,做八寶飯、粉蒸肉、梅菜扣肉……然后再把這些美食分享給鄰居。雖然沒有正式地走親送禮,但是在每次的“年貨”分享中,年味越來越濃了,也把親友間的距離拉近了。春節(jié)臨近,陶翠芬盼著一家人可以早日團圓。
實習記者:田朝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