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4-28 12:00編者按:第二屆吉狄馬加詩歌及當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在昭通學院召開,研討會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當代彝族作家作品領(lǐng)域枝繁葉茂的精華養(yǎng)分。本報現(xiàn)將部分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參會討論的真知灼見摘錄片段,以饗讀者。
吉狄馬加進一步顯示了駕馭宏大題材的能力,形成了純熟自如的語感和語調(diào)。整首詩顯得渾厚而不空泛,飽滿而又豐盈。他為他的民族貢獻了一部現(xiàn)代英雄史詩,但又刷新了傳統(tǒng)。比起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間英雄史詩,更多了一些“形而上”的深邃思考,不回避生命的悲劇性和復雜性的一面。他以這個時代賦予他的書寫方式,回歸本源而又達到了他的最終肯定,實現(xiàn)了一首挽歌本身所要求的詩性升華。
吉狄馬加的詩歌是為土地和生命而寫作,他將詩看作是人類永遠的良心,他把詩歌看作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在對于故鄉(xiāng)與彝人的抒寫時,他常常拓開視域書寫其所見所感所思。《最后的礁石》表達送別艾青的哀痛與崇敬,《應許之地》傾訴對于詩意生存之地的向往,《裂開的星球》對于世界性災難的警醒,《大河,獻給黃河》對于苦難深重民族記憶的禮贊,《遲到的挽歌》在對父親的深情挽悼中呈現(xiàn)民族精神。
吉狄馬加帶著民族文化的鮮明印記和深沉積淀,以一種自覺的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通過詩歌的形式來訴說一個彝人的夢想、表現(xiàn)一個彝人的情懷、展現(xiàn)彝族文化的深沉內(nèi)涵和特色。吉狄馬加關(guān)于故土和民族文化的詩歌,通過真切的情感、獨特的意象、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表達對于生命、對于故土和民族文化的多向度觀察和感悟,既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又飽含人類共通的情感。民族情懷和人類意識的有機交融,在中國當代文壇都是絕無僅有的。
迥異于其他詩人的稟賦,讓吉狄馬加敢于用其他人忌諱的詞語直接成詩,并把意義不相干的詞語和意象混搭到一起,有了科幻電影中的魔法和奇幻。一句詩融入了若干所指,多層意思,讓詩有了意料之外的感覺。
《遲到的挽歌》是一部關(guān)于生與死的民族志寓言,也是一部英雄式的人類學詩篇。不僅頌揚了一位英雄的父親,而旨在贊頌一種對待生與死的英雄氣質(zhì),贊頌一種天地人神共同參與的黃金時代般的生活世界。挽歌和隱含在挽歌中的儀式圣化了生與死,將世俗世界與不朽的精神空間鏈接起來,將悲傷的時刻轉(zhuǎn)向恩典的時刻。
吉狄馬加的詩歌集在國內(nèi)出版了31種,在國外更是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俄羅斯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共54個版本。1985年,24歲的吉狄馬加憑借組詩《自畫像及其他》獲得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學詩歌一等獎,此后獲得了國內(nèi)16個重要獎項。在國際上,吉狄馬加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徐志摩詩歌節(jié)銀柳葉詩歌終身成就獎”等15個國際獎項和榮譽,是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中國詩人。
昭通日報記者:陳允琪/文? 聶孝美/圖
校對:彭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