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6-10 11:43何以具象?捐腎救妻,夫妻共用一對腎的故事在烏蒙大地上傳為佳話。
愛的選擇
“一眼萬年”是小說里常用來描繪愛情的詞語。而在周慶和與朱榮芬身上,這樣的小說情節(jié)妥妥地照進了現(xiàn)實。金沙江畔干熱的風吹過兩個青年的眼眸,第一眼相見便相互在心里萌生了愛意,開始了他倆一生的“糾纏”。
2000年,周慶和帶著七拼八湊的1400元,請媒人到巧家縣東坪鎮(zhèn)新街社區(qū)朱榮芬家,在雙方父母、親人的見證下,他倆訂下了親事。
關于愛的故事,從此開始。
“當時他家連一間像樣的土坯房都沒有,所有人都勸我考慮清楚。”朱榮芬回憶起兩人的故事。當時周慶和家庭貧窮,而她家條件要好很多。面對周圍人的勸說,她始終堅信只要對方是個積極努力的人,窮是暫時的。這也正是她的性格,從小就有主見,認定的事一定要堅持到底。
訂親后,朱榮芬先后做過水果生意、遠赴山東進廠務工,也到工地上做過飯,周慶和則一直在工地上負責管理工作。兩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都在為美好的未來努力打拼。
何時結婚?面對周圍人的追問,周慶和有自己的堅持。“一定要努力把房子蓋好,才能娶她過門。”雖然貧窮,但周慶和一直把朱榮芬擺在心中的重要位置。“當時訂親的1400元,已經(jīng)遠超當?shù)睾芏嗳思业臉藴柿恕!泵看握f起這件事,朱榮芬都會覺得特別自豪。
2004年,兩人如愿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生下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兒。對于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兩人倍加珍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用愛意填滿了生活。
隨后,兩人離開了建筑工地,在巧家縣城新華路螳螂財富中心開了家童裝店,父母健康,孩子懂事,一切都在向好發(fā)展,對于未來他們充滿了信心。
愛的考驗
2017年,突如其來的變故降臨了他們這個和諧家庭的頭上。剛滿34歲的朱榮芬感覺身體不適,便到醫(yī)院檢查,被告知為腎衰竭晚期。“那一分鐘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朱榮芬說,聽到這一結果的她,如同五雷轟頂,整個人都崩潰了,天天以淚洗面。
面對命運的考驗,傷心難過之后,兩人選擇積極面對,周慶和陪著她四處尋醫(yī)問藥,走了很多彎路,病情仍在不斷加重,朱榮芬的雙腎功能越發(fā)虛弱,每周需要做透析3次,想要恢復健康,只能進行腎移植。
“如同大海撈針一樣。”對于尋求合適的腎源,朱榮芬沒有信心,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是她最大的堅持。病痛時,她喜歡刷刷快手視頻,感覺時間會過得快些。
每次透析,看著朱榮芬的身上插滿管子,臉上痛苦的神情,周慶和滿眼心疼。眼看妻子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也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腎源,周慶和的心里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自己的腎捐一個給妻子。”這個想法剛說出口,就被朱榮芬制止:“當時不懂,就怕給我一個腎后,影響他的身體健康,這一家老小怎么辦?”
經(jīng)過多方打聽查證,朱榮芬也被說服了,同意了換腎。2021年10月,被醫(yī)院告知配型成功。
周慶和、朱榮芬在手術前相互鼓勵。
2022年3月7日,這臺丈夫捐腎救妻的手術,如愿在四川省華西醫(yī)院進行。“一定要堅強,一定要渡過這一次難關。”手術的前一天晚上,夫妻倆手握著手,相互安慰鼓勵。
經(jīng)歷了手術的難關,兩人還沒來得及松口氣,朱榮芬的身體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排異反應,為了保住她的性命,醫(yī)生甚至考慮要把這個腎再取出來。聽到這個消息時,兩人都急了:“如果保不住的話,你叫我怎么能活得下去,因為這個腎是我丈夫給我的!”
萬幸的是,命運的天平再次向他們傾斜。第一次手術后的第二天,醫(yī)生為朱榮芬進行了第二次手術,排異反應慢慢減輕,這個來自丈夫的腎臟,在她的身體里逐漸發(fā)揮功能,漸漸地穩(wěn)定了下來。
愛也在磨難中滋長。
愛的傳遞
“相信芬芬,一定會有奇跡出現(xiàn)。”
“芬芬加油!”
……
生病期間,朱榮芬將自己的快手賬號起名為“@云南芬芬 晚期尿毒癥”,經(jīng)常在平臺上分享治病過程,得到了眾多網(wǎng)友的鼓勵,朱榮芬深受感動:“很多時候想放棄,但看到網(wǎng)友的加油打氣,又有了堅持的動力。”
隨著身體的逐步恢復,夫妻倆也想把這份愛與感動傳遞下去,當有網(wǎng)友咨詢如何治療尿毒癥時,他們都會事無巨細地進行解答,盡可能地幫助網(wǎng)友少走彎路。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多位網(wǎng)友經(jīng)過咨詢后,完成了換腎。很多人不了解捐腎,我們都會盡可能地提供一些建議。”自己的經(jīng)歷能幫助到別人,朱榮芬感到特別開心,她也因此和很多粉絲成了病友,大家會約著一起去四川做復查。
周慶和、朱榮芬兩人的故事,積極對抗病魔的精神得到廣大網(wǎng)友的喜愛,快手賬號粉絲高達100萬多人。朱榮芬也會借助平臺直播,幫助家鄉(xiāng)銷售土特產(chǎn)。2022年,他們通過快手平臺幫助鄉(xiāng)親們銷售了2000多斤巧家小碗紅糖。“今年我家的紅糖還是要靠你幫忙賣一下。”每當她回到老家,總有鄉(xiāng)親這樣對她說。
遇到眾籌治病的,他們會主動捐款;遇到看病吃不起飯的,他們會悄悄為其點餐;遇到看病不熟悉流程的,他們會主動為其帶路……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也想為他人撐把傘。“希望以我們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這是夫妻倆共同的心愿。
如今,朱榮芬的網(wǎng)名改為了“@云南芬芬 夫妻倆共用一對腎”。采訪間隙,每隔一段時間,鬧鐘要叫一次,提醒她該吃藥了,對于這樣的生活,她早已習以為常。
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傳統(tǒng),正是他們夫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