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晚報
2023-10-12 19:07原標題:走出誤區(qū) 破解“小胖墩”難題
十一黃金周假期,“小胖墩”鵬鵬(化名)特別開心,她的媽媽陳女士卻開始犯愁了:“每逢假期胖三斤,說的就是我們孩子。我感覺這兩年鵬鵬的個頭長得很慢,體重卻直線上升,這個趨勢讓我有點擔心。前兩天我專門帶孩子去醫(yī)院做了個體檢,結果發(fā)現(xiàn)他身高130厘米,而體重37公斤,按9歲孩子的標準來說已經超重了。好在其他各項指標尚在標準范圍內,但醫(yī)生提醒我們要適當控制孩子的飲食,加強戶外運動。”
陳女士的擔憂不是個例,怕孩子不長個兒,怕孩子吃不飽,擔心營養(yǎng)不良……因這些問題而帶孩子就醫(yī)的家長并非少數(shù)。天津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yī)師張明英告訴記者:“肥胖對于兒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會帶來各種并發(fā)癥。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家長對于孩子肥胖問題的關注度已經提升了不少,因為孩子肥胖而主動帶孩子來門診就診的家長已經明顯增多了。”
近年來,我國居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長較快,成為嚴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數(shù)據(jù)顯示,6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達19.0%,也就是說每五個兒童青少年中就約有一個超重肥胖者,甚至會存在“身高跑不過體重”的現(xiàn)象。這個比例足以引起全社會和每個家庭的警惕。但是如何避免“小胖墩”越來越多,還有很多認知誤區(qū)需要跨越。
誤區(qū)一:小孩胖點兒沒關系
“小孩胖點兒沒關系,長大了自然就會瘦了”,這是太多家長,尤其是隔輩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鵬鵬剛出生時體重整6斤,是非常標準的新生兒體重,而且食欲特別好,從嬰兒時期胃口就比別的孩子大。陳女士表示,孩子吃飯從來不是家里的難題,長輩們帶孩子出去玩,最自豪的就是鵬鵬吃飯不愁人,一聊起這個話題,其他家長都羨慕不已。也正因如此,陳女士在家人的影響下一直對鵬鵬的好胃口持放任態(tài)度:“我媽總說,難得孩子吃飯這么好,你總控制他干什么。等孩子上學了,一長個兒,人自然就會瘦了。但是,孩子現(xiàn)在已經三年級了,身高在班里的男生中始終是中等偏低的。不僅挑食嚴重,飯量也已經跟成人差不多了。”陳女士介紹說,鵬鵬是“肉食動物”,幾乎不吃菜。為了讓他吃點蔬菜,就只能包餃子。與持續(xù)增長的飯量相比,鵬鵬自從上學之后,因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電子產品,他不愛出去玩了,一有時間就抱著平板電腦不撒手,活動量越來越少。
“小胖墩”長大后,真的可以自然而然地就瘦了嗎?張明英醫(yī)師告訴記者,兒童青少年肥胖分成輕度、中度和重度肥胖三種不同等級。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歲時重度肥胖的兒童,到35歲以后仍然肥胖的占80%;5歲時重度肥胖的兒童,成年后仍然肥胖的占90%。而且幼兒時期肥胖是成年后心血管病高發(fā)的危險因素之一,從這個角度說,兒童肥胖比中年發(fā)福的危害更大。“因此,肥胖問題一定要從小就開始重視。孩子的體重指數(shù)是否標準,同樣是通過BMI指數(shù)(Kg/m2)判斷,只是量化表比成人的更細致一些。除了區(qū)分男生和女生之外,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變化,每半歲超重與肥胖的界值都不同。有專業(yè)的量化表格,家長們在網上就可以查到,也可以到體檢中心或內分泌科就診,由專業(yè)醫(yī)生為您的孩子做系統(tǒng)的評估。”
9月初,媒體報道了青島一名11歲男孩查出脂肪肝的新聞,曾引發(fā)不少網友討論。但是,在張明英看來,這種情況并不鮮見。“在我接觸的肥胖兒童患者中,有患高脂血癥、高血壓、高尿酸血癥的,還有發(fā)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嚴重的還會導致Ⅱ型糖尿病,甚至有兒童竟然出現(xiàn)心梗、腦梗等情況。”張明英介紹說,“此外,有研究表明,肥胖兒童出現(xiàn)骨齡超前的風險更高,而骨齡超前可能導致孩子長不高。肥胖還可能導致女孩性早熟和男孩性發(fā)育遲緩的問題;而且,還有一部分胖孩子可能會因為體型肥胖而產生自卑等心理障礙。研究表明,脂肪對腦神經的傳導和反射都會有影響,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通過減重,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
誤區(qū)二:孩子胖是吃得太好了
晨晨(化名)今年13歲,上八年級,身高175厘米,體重80公斤,按照體重指數(shù)標準,剛剛超過肥胖線。孩子的母親張女士說:“我家孩子就是饞,每周都得吃頓好的,尤其喜歡吃炸雞、燒烤。上初中以后,更是號稱‘學習壓力太大了’,放學回家得吃點甜的食物才開心。”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胖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太好造成的。對此,張明英表示,無論是營養(yǎng)不良、微量營養(yǎng)素不足,還是超重肥胖,本質上都是飲食搭配不合理引發(fā)的。超重肥胖實際上是能量攝入太多、沒有及時得到消耗,而其他營養(yǎng)素的攝入又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對于肥胖的兒童來說,有時并不是營養(yǎng)過剩的問題,只是能量過剩,有些微量營養(yǎng)素實際上還可能存在不足。
張明英舉了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現(xiàn)在有許多家庭會關注孩子飲食健康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碳酸飲料等,能做到盡量避免。但是,很常見的操作是把碳酸飲料換成果汁。“有的家長也會辯駁,我們喝的果汁都是鮮榨的,沒有添加劑,多健康呀!但實際上,很多水果含糖量很高,榨成果汁的用量勢必要高于孩子直接吃水果的量,不僅攝入糖分更多,膳食纖維也被過濾掉了。這樣看來,水才是更健康的飲品。”
2017年發(fā)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顯示,兒童肥胖除了一定的遺傳因素外,環(huán)境也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其中包括飲食結構、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對于孩子來說,這一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實際上,大多數(shù)肥胖兒童的家庭本身也存在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如三餐的時間不固定,偏愛肉類、含糖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量食物,飲食多樣性不足等現(xiàn)象。
“在門診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當我們告訴家長要停止在家里儲備各種零食和飲料、適當改變飲食結構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這樣嗎?我自己還想吃呢!’”張明英表示,“家庭飲食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家長一定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對孩子有更多的要求。事實上,那些減肥成功的,或者說身體各項指標更快恢復健康標準的孩子,一定是整個家庭一起努力的結果。”
誤區(qū)三:小孩在長身體不能減肥
孩子超重或者已經肥胖了,該怎么辦?明明是長身體的年紀,卻要限制孩子的飲食,這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真的好嗎?這是不少家長糾結的問題。對此,張明英表示,兒童肥胖主要分為沒有疾病因素的單純性肥胖和有疾病因素的繼發(fā)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對于繼發(fā)性肥胖,肯定要找到病因對癥治療。但是在門診遇到的肥胖兒童中,單純性肥胖者占大多數(shù)。對于這類兒童,張明英建議,減重計劃中開始不能使體重驟減,而以保持小兒體重不增為目標,以后逐漸按年齡、身高的平均體重減少熱卡,通過合理膳食和適量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隨著孩子長高,就能恢復標準值了。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重度肥胖,就一定要減肥了,當然體重下降速度不宜過快,以3個月內體重下降5%為宜。
“其實有許多家長并不是利用BMI指數(shù)這類更科學的量表來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而是更依賴肉眼觀察,只要看上去不是很胖就好。但是,這個‘看上去’在各個家庭中的標準都不一樣,也因此會造成來門診就診的家長常常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對肥胖問題不是過度在意,就是極度忽視。”張明英表示,“一家人長期在一起,對孩子身高體重的變化并不是很敏感。我甚至見過有的孩子就診時,已經胖到稍微走路就氣喘,甚至躺下睡覺會感覺憋氣的狀況。”
張明英接診過的一位小患者令她印象深刻。這個男孩剛剛10歲,就診時已重度肥胖,而且全家人都有圓圓的“啤酒肚”。“是學校老師提醒家長‘孩子體能太差,需要注意了’,家長才帶孩子來門診的。問診之后,我發(fā)現(xiàn)導致兒童肥胖的各種不良習慣,這個孩子都有;而且男孩的脖頸、腋窩和腹股溝的位置已經出現(xiàn)黑棘皮,簡單來說,就是皮膚看起來臟臟的,摸起來很粗糙。家長以為這是孩子懶、不好好洗澡導致的。但實際上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號。比較幸運的是,因為就診比較早,這個男孩當時只是糖耐量受損,還沒有真正患上糖尿病。”
“管住嘴,邁開腿”,改善生活方式,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孩子來說,都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當時根據(jù)孩子的病情,張明英聯(lián)合內分泌科醫(yī)生和營養(yǎng)科醫(yī)生一起給男孩制定了詳細的減肥食譜和運動計劃。半年多之后,再次在門診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他已經成功減重5公斤,全家人都肉眼可見地瘦了下來,并且氣色更好了。“而且靠自己努力成功減肥的孩子,會從中獲得成就感,也會變得更加自信。”張明英表示。
對策:健康營養(yǎng)理念要進一步普及
近兩年,人們的健康意識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家長對食品健康的關注更多了。“現(xiàn)在選購食品的時候,我肯定會看配料表,看有沒有添加防腐劑和各種食品添加劑。兒子大了,雖然我們有意識地控制家里零食的量,但也防不住孩子偶爾饞了會自己買。所以,我也叮囑他盡量選配方簡單的食品。”晨晨的母親張女士表示,“但是,我感覺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被概念和包裝吸引,很容易被‘忽悠’,歸根到底還是掌握的專業(yè)營養(yǎng)知識比較少,不只是我,身邊的家長們幾乎都是如此。”
對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均衡營養(yǎng)的標準,張明英給出了更直觀的解讀:全天的主食攝入量是2-3拳大小;蔬菜最少一大捧,上不限量;蛋白質攝入量是2個手掌大,且厚度不超過1厘米;食用油的攝入量,從體積看是一拇指指節(jié)的量。在蔬果的選擇上,建議顏色更豐富一些,深色的蔬菜占比要達到一半以上。“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是:雖然成人提倡多吃粗糧,但對于還在生長發(fā)育的孩子來說,粗糧占主食的比例不宜過高;此外,少吃深加工的肉制品,比如肉罐頭、香腸等。”
其實,健康營養(yǎng)的理念不止要在成人中普及,更要從孩子抓起。9月中旬,為了加強兒童肥胖防控工作,應河西區(qū)衛(wèi)生健康委的邀請,天津市兒童醫(yī)院院長劉薇帶領內分泌科醫(yī)生親自為河西區(qū)多所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走進校園“兒童肥胖”系列科普講座,張明英也參與了其中。“備課的時候,我還挺怕冷場。沒想到,課堂上的孩子們給了我熱情的回應。”張明英笑著說,學生們對營養(yǎng)知識很感興趣,提的問題也很有共性,甚至也是許多成年人容易踩的坑。比如,有的孩子問:果汁太甜了,那檸檬汁行不行呀?也有孩子想知道吃水果罐頭算不算吃水果?
“孩子們對新知識、新觀念的接受度是很強的。健康生活就是要先樹立意識再影響行為,從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健康生活的意識。普及營養(yǎng)知識,更是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xiàn)全民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張明英說。(記者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