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2023-12-11 19:39灌滿山泉的哈尼梯田在一日光影的浸染下,入目之處皆是流光溢彩。
紅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紅河州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縣境內,有1300多年文字記載的開墾歷史。2013年6月22日,紅河哈尼梯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我國第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依山就勢分布的層層梯田,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巔,級數最多可達3700多級,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地藝術雕刻”。
老虎嘴梯田。龍俊攝
不同時節(jié)、不同角度,哈尼梯田的美,變化萬千。而每年的冬季,卻一定是最為驚艷的時刻。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哈尼梯田進入“豐水期”,迎來最佳觀賞期。
多依樹梯田。龍俊攝。
莽莽森林長在山頭,村落民居安置在山腰,水渠穿村而過,再往下是順勢分布的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哈尼梯田“四素同構”的農耕體系下,當地的村民一直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
在元陽縣阿者科村,這里是哈尼梯田遺產區(qū)5個申遺重點村落之一,也是目前元陽縣保存最為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
哈尼傳統(tǒng)民居因為頂部有四坡草頂,又被稱作“蘑菇房”,形成了獨特的風貌。但是傳統(tǒng)民居普遍存在著采光通風差、結構損傷、漏雨等問題。
為了建立健全傳統(tǒng)村落管護機制,阿者科邀請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朱良文實地調研阿者科傳統(tǒng)村落,按照修舊如舊、新建如舊的原則,對全村蘑菇房進行集中修繕,既保持了傳統(tǒng)村落的外觀和人文內涵,又提升了村民的居住體驗。
云上阿者科。龍俊攝
“采光好了,屋子外的平臺寬了。外觀風貌也沒變,但是住起來卻好多了”村民高松計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前兩年村里加裝了消防,為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為主的民居添加了層保護。
傳承村落的文化與傳統(tǒng),留住村莊原住民是關鍵。擁有絕美景觀,每年吸引上萬游客,但是在過去,村民卻不曾在其中獲益,很多村民將自己的民居租給外地經營者,自己搬出村寨,或者外出務工。
2018年初,元陽縣委和縣政府和中山大學合作,以阿者科村為試點,編制“阿者科計劃”,由元陽縣政府指派的青年干部,協(xié)同中山大學團隊派出的技術人員,共同駐村指導村民成立村集體旅游公司,形成“內源式村集體企業(yè)主導”的旅游開發(fā)模式。
航拍阿者科村落蘑菇房。龍俊攝
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所得收入三七開,三成歸村集體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運營,七成歸村民。
村民通過傳統(tǒng)民居、梯田、居住、戶籍入股公司,參與這七成的分紅。阿者科計劃是為了真正活態(tài)地傳承哈尼族蘑菇房傳統(tǒng)民居,保護梯田景觀,留住原生態(tài)旅游資源。
阿者科的發(fā)展是當地加強哈尼梯田保護,守住千年活態(tài)遺產的一個縮影。
壩達梯田。龍俊攝
在哈尼梯田所在的地區(qū),10年來,當地政府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響亮名號,通過發(fā)展旅游業(yè)、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yǎng)模式、借助互聯(lián)網宣傳等多重舉措,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人與自然實現(xiàn)和諧共生。當地人守護著梯田,哈尼古歌還在傳唱,傳統(tǒng)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哈尼梯田文化遺產區(qū)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3928元增長到2023年的12502元。
美足了1300年的哈尼梯田更美麗,而哈尼人民也更加富裕。
“大地藝術雕刻”正在等待著五湖四海的游客。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