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共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4-04-01 10:30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今縣境域金沙江沿岸就有先民定居。
西漢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瑯縣,屬犍為郡,境域大約包括今巧家、會澤、東川區(qū)一部。治所在今巧家縣老店鎮(zhèn)一帶。
東漢 永初元年(107年),置犍為屬國都尉,領(lǐng)朱提、漢陽2縣,原堂瑯縣劃歸朱提縣。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領(lǐng)朱提、南廣、漢陽、堂瑯、南秦5縣。
兩晉、南北朝 堂瑯縣建置、仍隸屬朱提郡。
隋 開皇三年(583年),廢朱提郡,設(shè)南寧州總管府。朱提郡地置恭州、協(xié)州。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置開邊縣。隋煬帝大業(yè)初年(602年)復(fù)名堂瑯縣。大業(yè)三年,廢恭州、協(xié)州,復(fù)置朱提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堂瑯縣改置唐興縣,隸恭州。武德八年,恭州更名曲州。南詔置東川郡(治所在今會澤縣西)今縣域?qū)僦?/span>
宋 今縣境域?qū)贋跣U閟畔部。
元 今縣境域先后隸屬閟畔軍民總管府、東川路。
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今縣境域?qū)贃|川土府,隸云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十六年,改隸四川布政使司,明洪武十七年東川土府升為東川軍民府。
清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土歸流,仍屬東川路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會澤縣,治巧家汛,治所在龍格(今巧家營)。清康熙三十九年,會澤縣治遷東川府附廓,移府經(jīng)歷分防巧家,遷東川營右軍守備分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于魯木得(今縣城)置巧家撫彝府,設(shè)撫彝府同知,析會澤縣一部歸其轄治,隸屬東川府。清道光四年(1824年),置巧家廳,隸東川府。
民國2年(1913年) 改廳為縣,屬滇中道,裁道后,直隸于云南省政府。民國32年,巧家縣隸屬云南省第一區(qū)(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后 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巧家縣人民政府,隸屬云南省昭通區(qū)專員公署(后改稱昭通地區(qū)行政公署)。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shè)市,巧家縣仍隸屬昭通市至今。巧家縣地處東經(jīng)102°52′—103°26′、北緯26°32′—27°25′。“巧家”系初開辟時(shí)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lǐng)有,此土身歿后,人即以此二字命其領(lǐng)土,設(shè)縣治時(shí),亦即以此二字命名。(一說:“巧家”系開辟初當(dāng)?shù)氐囊妥孱^領(lǐng)“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后演變?yōu)椤扒杉摇保?h境東與曲靖市會澤縣接壤,南與昆明市東川區(qū)毗鄰,西與四川省涼山州會東、寧南、布拖、金陽等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昭通市昭陽區(qū)、魯?shù)榭h隔牛欄江相望總面積3245平方千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最低海拔金沙江和牛欄江交匯處517米,最高海拔藥山頂峰4041.6米。2019年,全縣轄東坪、茂租、大寨、白鶴灘、金塘、蒙姑、小河、新店、老店、藥山、崇溪、馬樹12個(gè)鎮(zhèn)和紅山、包谷垴、中寨、爐房4個(gè)鄉(xiāng),總?cè)丝?22777人。
來源:中共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