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TV生活圈
2024-04-02 15:59炒菜是家家戶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錯誤的烹飪方式,竟可能致癌、傷心臟、毀大腦!
如何選對烹飪方式與食用油?哪些油不推薦你吃?快來一探究竟吧~
1烹飪中的隱藏“殺手”——油溫太高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喜歡等到油熱了、冒煙了再放菜,覺得這樣炒出來的菜味道好,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產(chǎn)生很多危害。
1.產(chǎn)生致癌物質(zhì):
● 淀粉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chǎn)生丙烯酰胺,屬于2A類可致癌物。
● 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chǎn)生雜環(huán)胺類化合物,屬于強致癌物,可以在體內(nèi)積累,逐漸降低免疫功能,有概率誘發(fā)身體各部位腫瘤。
● 脂肪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chǎn)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2.產(chǎn)生反式脂肪酸:
不少人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害,但往往只盯著精加工食品,忽視了烹飪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反式脂肪酸。
在烹飪時,食用油加熱的溫度越高、時間越長,越容易產(chǎn)生反式脂肪酸。一般情況下,油冒煙時,油溫多在200℃以上,在這樣的高溫下,即使只是短時加熱,也可能會產(chǎn)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 心臟病風險增加
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加動脈硬化和血栓風險。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增加2%的反式脂肪酸攝入,患心臟病風險增加25%。
● 對大腦功能不利
反式脂肪酸,還可能會增加大腦動脈硬化和大腦功能衰退的風險。攝入反式脂肪酸量大的老人,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兒童則可能增加學習障礙。
● 對嬰幼兒發(fā)育不利
母體通過胎盤或母乳將反式脂肪酸傳輸給嬰兒,可能對嬰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產(chǎn)生不良影響。
除了要控制炒菜時的油溫,我們還需要關(guān)注烹飪方式的選擇,那么,如何才能選對烹飪方式呢?一起來看~
2選對烹飪方式很重要
烹飪食物時,最好選擇蒸、煮、拌的方式進行烹飪,但炒、炸的烹飪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式,也可以減少部分危害:
● 炒菜
熱鍋冷油、大火快炒,不要等到油冒煙再放菜,家中最好有一個能測油溫的金屬溫度計;炒之前還可以先將食物焯水到半熟,減少高溫烹飪時間。
● 煎炸食物
可以先將食物煮熟,縮短炸的時間,并且每次都應該用新鮮的油。
3挑油有道,營養(yǎng)加分
食用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脂肪酸上。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后者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從營養(yǎng)學上講,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對更健康。
不同種類的食用油適用于不同的烹飪方法,比如涼拌、煎炸或避免高溫爆炒。當油溫控制在140℃以下時,基本上各種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溫度則因油而異。
來源: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