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6-05 08:00在歲月的長河中,有一種技藝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便是編籮筐。編籮筐作為老百姓保留至今的一門傳統(tǒng)手藝,一般采用荊條、竹材等原材料進行編制,但巧家縣大寨鎮(zhèn)的黃福玉卻獨辟蹊徑,利用20多種顏色的塑料藤條混合編制花籃、花瓶、背篼等,外觀大氣、色彩多樣,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帶來了經(jīng)濟收益。
“我14歲就開始學編制,那時候是用竹子進行編制,編好后可以售賣來補貼家用。”談起籮筐編制,黃福玉侃侃而談,“在開始編制的時候,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弄一個寬25厘米左右的底口,將筐底的篾條收攏,再扯一根細長的塑料藤條,然后一圈圈來往穿梭往上編,籮筐的雛形就出來了。為了使編制物更加牢固,在收口時需要用不銹鋼鋼絲進行鎖邊,一般需要一天才能編制完成1個籮筐。”
今年59歲的黃福玉是個編筐能手,他14歲就跟從父輩學習編筐技藝,并一直傳承這種傳統(tǒng)工藝,這一干就是40多年。2021年,白鶴灘水電站移民搬遷后,黃福玉搬遷到了大寨鎮(zhèn)下王家灣移民安置區(qū),他有了更多時間投入編制工作。他表示,他有一次不經(jīng)意間在網(wǎng)上看到有塑料藤條可以用來編制各種籮筐,瞬間吸引了他的關(guān)注。于是他開始用塑料藤條來編制,并將傳統(tǒng)編制技藝和現(xiàn)代編制技巧有機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當下流行的編制品等,編出的成品不僅堅固耐用,還帶著一種獨特的美感。
“過去,竹編主要是為了實用,現(xiàn)在編筐主要是觀賞。”黃福玉介紹,編筐是個精細活兒,很考驗人的耐心。一有空余時間,他就投身于編制工作,目前主要有花籃、花瓶、背篼等形式各樣的編制品,籮筐因外觀設計獨特,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矚g。黃福玉編制的產(chǎn)品售賣價格比較親民,相對網(wǎng)上較便宜,因大小而定,大的能賣150元左右,小的能賣60元,一年能賣幾百個。
如今,黃福玉不僅傳承了編制技藝,還把“指尖技藝”轉(zhuǎn)化為“指尖經(jīng)濟”。
黃福玉編制的手工花籃。
通訊員:段天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