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6-27 08:00大雄古邦之西三十公里處有五德天坑群,有三景:大天坑、二天坑、三天坑,時人謂之“大鍋圈、小鍋圈、三鍋圈”,其形似鍋,故稱“鍋圈”。我幼時居小鍋圈,印象極深,如今天坑被開發(fā),記錄些許感受。
小鍋圈即二天坑,形如平底烙鍋,鍋邊有山,山與鍋似斷實連,遠望宛如廚子忙活廚事,又像客人待食佳肴。近觀其狀,酷似巨型鳥巢,如置身其中,又若蛙坐之井。由東而入,循石級蜿蜒而下,直達其底,但見翠蘿綠蔓、茂林修竹,景色怡人。與大鍋圈之磅礴大氣相比,小鍋圈嬌小玲瓏、峻秀奇特、幽深神秘。
地勢平曠,崖壁四圍。東有一旱洞,名營盤;西有一水洞,名陰河。營盤敞亮,可容千人,稍加點綴,堪比豪宅。相傳有軍旅安營扎寨,屯守此地,故叫“營盤”,其中之故壘殘壁,見證著昔日的繁華與神秘。旁有民居,想當(dāng)年牛歡馬嘶,雞鳴桑樹,溪水潺潺,蛙聲片片,人聲鼎沸,炊煙裊裊,綠影幢幢,一幅桃源景象。自營盤往西行幾十米,懸崖之下,即是陰河洞入口,名為陰河,實則為湖。陰河洞內(nèi)光線昏暗,幽深朦朧,冬不甚冷而夏日更涼,令人神往。晴天,洞口陽光與巖影分際,冷熱分明,于此舉步,會覺一足尚在夏季,一足已至秋分。越往里行,氣溫越低,一路上有灰沙,沙有凹形,匍匐而下,輕輕一吹,漸露蟲形,置于手中一動不動,這就是人稱地牯牛的小蟲,可作藥用。路旁斜坡之上,一大石斜伸而出,似滾非滾,似落未落,令人驚嘆。往前再行幾步,有泉水飛流而下,似串串珍珠,晶瑩剔透,水滴石穿而成潭,潭水清冽可口。
天坑內(nèi)有湖,世之罕見。湖水平靜,深不可測。有一年大旱,方圓幾十里之人來此汲水,才見湖水微降,湖石淺露。湖面寬廣,自盤古以來,陰河就像一位其姝之靜女,數(shù)千年俟于此隅;又如小家之碧玉,藏于閨中人未識;還似一朵盛開之水蓮,不勝涼風(fēng)而嬌羞。湖岸一側(cè),山石遍布,形態(tài)各異,或亂石穿空,或神龜慢行,或老叟佇立,或怪獸猙獰。越過石脊,爬過罅隙,又見一空曠處,有溪水流出,叮咚作響,溪岸呈梯田狀,層層疊疊,美不勝收。近處則是絕壁,絕壁之上林立之鐘乳石巧奪天工、絢麗無比。
于洞內(nèi)大呼,回聲悠遠而綿長。一聲聲,一陣陣,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循環(huán)往復(fù),不絕如縷,呼者震撼,聽者動容。遙想傳說彝家小伙子深情一呼“阿里古”,應(yīng)成世上“我愛你”最長之回聲,若與之相戀不得而化身此湖的漢家姑娘聞后也難掩惆悵。
彼之回聲,穿越時空,久于心中回響……此中最適青年情侶,海誓山盟。
距旱洞與水洞不遠之西北角有一水塘,夏季漲水,塘水充盈,天熱時,約三五友人來此戲水,一個猛子下去,個個秒變蛙人,而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聽說,有人見一巨蟒從塘中騰躍而出,向東隱去,以為蛟龍。仔細探之,塘中有縫,縫中有洞,洞洞相通,竟似東海之龍宮。
世之美無所不存,但缺見美之目耳!
作者:余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