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7-04 08:00我可能與別人不一樣,退休了卻總是懷念在崗奮斗的日子。夢里,時常都在工作,以至于醒來難以入睡,這可能就是慣性使然。
回想走過的路,我經(jīng)歷了不少磨煉,撿煤渣、敲石子、賣廢鐵……15歲初中畢業(yè)下鄉(xiāng)當知青,16歲當產(chǎn)業(yè)工人,18歲當宣傳干事,21歲在職讀大學,24歲畢業(yè)后任中專教師,25歲從貴州省遵義市調(diào)到昭通日報社。從此,我就矢志不渝追逐新聞事業(yè),一干就是幾十年,從25歲的小伙子干到60歲的老頭子。不少人聽到我的口音,都以為我是外地人,其實,我是地地道道的昭通人,出生于昭通市魯?shù)榭h,10個月左右隨父母到貴州省遵義市,在那里長大。
我的根在昭通,情也在昭通。我兄妹4人,只有我在老家出生,但4兄妹都受父母的影響,別說在遵義市工作的昭通人,只要是云南人都親得像一家人。有一年全國征文比賽,我寫的紀實散文《老家情根》獲得了中國城市黨報一等獎。正是這份深厚的老家情結轉(zhuǎn)換成一種高度的責任心,演變成強勁的動力,時時鞭策我逐夢而行,突破難關,實現(xiàn)超越,率先從破格主任編輯成長為破格高級編輯,帶動報社的年輕人奮發(fā)圖強。
一路走來,我很欣慰自己既是建設者也是見證者,老家的巨大變化印證了時代的進步。我一直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有益的事。我時常想起一位退而不休的基層女黨員,她忠誠地踐行自己的諾言,不懂就學,一人擔起“一個人的敬老院”,像服侍父母一樣圍著老人們轉(zhuǎn),丈夫又圍著她轉(zhuǎn),這一“轉(zhuǎn)”就是幾十年,她的行為感染了兒女和鄰居們。從一個小姑娘“轉(zhuǎn)”成了一個老婆婆,她無怨無悔。這就是共產(chǎn)黨人的宗旨意識,這就是偉大的人性情懷,這也是時代的召喚。她平凡而不平庸,在點點滴滴中彰顯著生命的意義,把感恩時代化作行動,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動力。老有所為才會老有所樂,才會“樂”得有獲得感,才會感到愉快、幸福。
感恩時代“樂”在其中。一轉(zhuǎn)眼,我也退休了,但還有一些單位和部門請我講課,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同事和通訊員,經(jīng)常找我交流,聽一聽我這“過來人”的經(jīng)歷。我講得最多的是四點感悟:
笨鳥先飛就是先機。思來想去,我都不比別人聰明,甚至還有些愚鈍。我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績,獲得一些獎項,得益于笨鳥先飛。我堅信“勤能補拙”,信奉“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訓,沒什么一成不變的路可走,要“走”就得先人一步。這就是先機,有條不紊,先人一步,才會穩(wěn)中求進。這種“走”法才不至于一知半解、手忙腳亂。我對他們說,如果自以為是,把自己當成聰明人,尋找什么一蹴而就的路,可能就“誤”在了“尋找”上,結局就只會是一事無成。所以,當一些年輕的同事問我有什么采寫經(jīng)驗時,我除了講自己的一些具體做法外,說得最多的就是笨鳥先飛。
學以致用就是捷徑。在新聞事業(yè)這條路上,如果說有什么捷徑之路可走的話,那就是學以致用。學的目的是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來。如何“學”、如何“用”都有講究,善學才會懂,善用才會精。二者的結合點就是總結,沒有總結就沒有感悟,也就不知得失,怎能提升和進步?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一個善于學習、實踐和總結的人,才是真正善于學以致用的人,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本行業(yè)的頂尖人物,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攻克道道難關,創(chuàng)造奇跡。
雷厲風行就是作風。很大程度上講,雷厲風行等于熬更守夜,這是新聞工作的特點和性質(zhì)決定的,求新就要求快,慢半拍都是舊聞。所以,我養(yǎng)成“寫稿不過夜”的習慣,當天采訪,當天完稿。因此,熬更守夜就成了我雷打不動的“家常便飯”。在我看來,這就是新聞工作者的作風,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沒有“熬更守夜”就沒有雷厲風行,也就不會有“推陳出新”的佳作。有時,我寫稿寫到深夜,特別是身體不適的時候,還逼著自己寫,“嘔心瀝血”的痛苦雖不是滋味,但完稿后卻如釋重負,非常輕松愉快,這種“幸福”真的很甜。
突破自我就是成長。文無定法,新聞也需要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常常是自己與自己較勁,在“掙扎”中實現(xiàn)自我突破。這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觀念更新,沖破束縛才能破繭而出。我與年輕人交流時,只是引路人,不愿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束縛起來,給他們更多的創(chuàng)新空間,讓他們自由發(fā)揮,闖出新路子。新聞報道講究角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個性”才能采寫出個性化的新聞,彰顯出膽識來。在新聞道路上,這種不斷突破就是不斷成長。
感恩時代“樂”在其中。當爺爺了就有當爺爺?shù)牧x務,我有2個孫兒,大的是孫子,叫李沐堯,今年5歲多;小的是孫女,叫李書堯,今年3歲多。兄妹倆非常可愛,見著我就纏著我給他們講故事。你想,三天兩頭地講,哪有那么多故事可講?我就給他們編故事,以小貓、小狗、小兔等為載體,擬人化,寓意其中,傳遞真善美的做人道理。他們還喜歡聽我小時候的故事,我就給他們講一些我小時候的真實故事,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不怕吃苦、懂得感恩、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性。你別說,效果還不錯。有了這種寓教于樂的引導,兄妹倆都很有同情心,見著盲人乞丐就施舍,或1元錢,或1塊糕點……自己舍不得花、舍不得吃也會給。兄妹倆都知道自律,愛護公共設施,不亂扔垃圾……還會提醒別人講文明。兄妹倆都懂得感恩,時常對我說:“爺爺,等我們長大了,給你買新衣服、買好吃的……”兄妹倆都講禮貌,不說臟話,見著陌生人,尊稱對方叔叔、阿姨……兄妹倆都會禮讓,不跟小朋友爭搶東西、不插隊,遵守交通規(guī)則。兄妹倆都開始自己動手,自己的事自己做。這些看似小事,卻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從小就守規(guī)矩,養(yǎng)成好習慣,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感恩時代,“樂”在其中。古人云: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每位退休老同志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摸爬滾打”了一生,都經(jīng)歷了不少挫折和考驗,積累了各自的豐富經(jīng)驗,這就是可貴的、不可多得的,也很難復制的人生財富,值得大力推廣和傳承,從而更好地推動各項事業(yè)長足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老同志,工作了幾十年,在各自的崗位上自律自強、任勞任怨,鑄就了愛崗敬業(yè)的精神,他們做事精益求精,做人樂于奉獻。今天的學徒就是明天的師傅,許多老同志談起自己的徒弟來,臉上都洋溢著自豪的神采。他們愛徒如子,毫不忌諱地講述自己的教訓,更毫不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經(jīng)驗。他們所付出的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徒弟們快速地成長,能獨當一面,然后放心地讓徒弟們接替自己離任后的工作。這是一種對事業(yè)負責的精神和情懷。有了這種精神和情懷,才會形成良好的傳幫帶氛圍,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一代傳一代,我們的各項事業(yè)才不乏優(yōu)秀的后繼之人,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才會如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感恩時代“樂”在其中。這個“樂”就是從我做起,盡力而為;這個“樂”就是安度晚年,不枉來世一場。
作者:李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