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8-18 09:00編者按:古城是會呼吸的歷史,古城也是時代的見證者。屹立于烏蒙大地上的昭通古城,每一片磚瓦都浸潤著文化底蘊,每一條街巷都承載著時代縮影。穿過時代風煙,昭通古城置身于“古”“今”之間,在新時代的充沛活力中重獲新生。如今的昭通古城,有歷史文化,有現(xiàn)代激情,有人間煙火,還有源遠流長的人文古韻和浪漫情懷。你可以走進昭通古城,感受這座古城的氣韻;你也可以走近古城,聆聽這座古城的歲月人生。即日起,本報陸續(xù)推出“走近古城”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這里想要走近的古城,是昭通古城。
昭通古城存在已久,清雍正十年(1732年),昭通知府徐德裕選址二木那新建昭通城,如果從這個時間計算起,昭通城至今已有292年歷史,稱之為古城還是名副其實的。
以前的城池是有城墻、城門的,昭通古城亦然。這點從志書上還有年長一點的昭通人的記憶里就可以得到佐證。昭通古城有四道城門,東是撫鎮(zhèn)門,南是敉寧門,西是濟川門,北是趣馬門,擴建后的昭通城,除了敉寧門外,還能在東、西、北三個方位找到其他三道城門存在的影子。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說,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城門,更像是幾座牌樓,告訴老百姓,這座老城曾經(jīng)有過這幾道城門。
昭通古城比現(xiàn)在三座牌樓式的城門圈定的范圍要小得多,而且,在這200多年里,街道若干次改造,連街名、巷名也變了好幾次。雖然古城的格局基本保留下來了,但古城的面貌、古城里發(fā)生過的很多事,在經(jīng)歷了很多代人的傳承和更替后,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了。
打算寫一組關于昭通古城的文字,是最近的事。
古城是一直存在著的。以前很熱鬧,60軍182師的將士出征時,曾從陡街經(jīng)過,接受過父老鄉(xiāng)親的檢閱。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古城更是充滿了不安,人心浮躁,武斗與文斗的大戲在此上演。到了21世紀初,古城的老街雖然陳舊,仍然熙熙攘攘。后來的市政建設,對幾條主街道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古城的名氣漸漸有了。近兩三年,古城開始熱鬧起來。這種熱鬧不是喧鬧,而是有了更多的人關注,特別是市委、市政府把昭通古城的打造作為做好“產(chǎn)、城、人”三篇文章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來書寫,古城開始變了,變得像一座古城了。
十多年前,我寫過幾篇關于古城的短文,有過一些隨感,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那時候的認識很膚淺。今年春節(jié),云興街人流如織,擠得水泄不通,古城核心區(qū)的廣東會館、遲家大院、箭道廣場舉辦了幾場春節(jié)游園活動,一些“非遺”節(jié)目在此上演,龍燈在這里巡游,古城確實有了新的氣象。而且,通過“看見古城”微信公眾號,我了解到政府部門正在做關于古城保護、修繕的大事。比如,大家關注的李家祠堂、陜西會館,正在大刀闊斧地恢復。最近,永安街地下管網(wǎng)鋪設完成;北正街的地下管網(wǎng)改造正在緊張進行中,街面是仿舊的青磚;陡街、北正街兩側(cè)的建筑,搭上腳手架統(tǒng)一規(guī)范為一種風格……文物部門也在著手把昭通古城申報為省級乃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不再沉睡,真的蘇醒過來了。作為一個客居并在這個城市生活了30多年的我,也應該為古城做點什么。
憑我個人的閱歷和認知,想要走進昭通古城是很難的,或者是走不進去的。所以,我選擇走近古城,而不是走進古城。希望通過文字的方式,給后來走進古城的人們作一點導游式的分享。
有了寫作的動機,但怎樣走近,我其實心里沒底。好在近來單位安排的事情不多,讓我有時間去翻一下紙堆,走街串巷,找些線索,作些印證。看到已經(jīng)接近修繕好的幾個會館,我很興奮。看到那些縱橫交錯的小巷,那些古城居民在歷史進程中隨意改造或分割的建筑,那些已經(jīng)破敗不堪的土墻,我的腦子很亂。
但不管怎樣,既然已經(jīng)起意,最好不要讓自己停下來。于是,我漫無目的地在老街上游走,尋找一條走近古城的線路。我的初步計劃是從現(xiàn)在還居住或在街巷里經(jīng)營生意的普通市民入手,聽他們講所知悉或者他們了解的古城里的人和故事,比如張希魯、蕭瑞麟,比如挑水巷、雞舌頭街;從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古街道入手,按圖索驥,不斷印證,希望能找到一些古城的影子。
當然,時間、視野所限,認識、格局和傳播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把一些重要的、市民相對關心的內(nèi)容梳理一下并講出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不是大家,不是講故事的能手,也沒有面面俱到的必要。我只是站在一個游客、市民的視角,看一看昭通古城,聽一聽古城里發(fā)生的故事。
過于瑣碎,讀者不會喜歡。過于簡短,也難以管中窺豹。
但不管寫多少,只要能幫助大家走進昭通古城,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者:曹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