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2024-10-31 17:19央廣網北京10月31日消息(記者 郭彥偉)常言道“時間就是金錢”,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高速運轉,一旦停下來反而會感到焦慮、空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空閑厭惡效應”。這一效應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又該如何巧妙應對?為此,央廣網記者采訪了應用心理學博士、二級心理咨詢師廖春嶺。
什么是空閑厭惡效應?
專家表示,空閑厭惡效應是指人們在面臨選擇時,傾向于選擇那些可以讓自己忙碌起來的選項,而不是空閑、無事可做。這一概念具體來源于心理學中的“喚醒理論”。
喚醒理論是心理學中關于動機的理論,強調人們在不同任務或情境下都有一個“最佳喚醒水平”,在這一水平上能表現出最佳的效率和效果,過高或過低的喚醒都會導致效率下降或情緒失衡。個體在追求行為目標時會試圖達到和維持“最佳喚醒水平”,以實現理想的表現和狀態(tài)。
專家介紹,空閑厭惡效應表現為個體對閑置時間的負面情緒,傾向于將時間填滿活動,即使這些活動的價值低于空閑時間的價值。這種效應通常導致人們在閑暇時選擇進行無意義的任務,以避免感受到時間的“浪費”。“這種現象反映了人們對時間的高敏感度和對效率的追求。”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現空閑厭惡效應?
專家告訴記者,空閑厭惡效應并非只是簡單的“害怕空閑”,而是出于人類對于意義感、自我價值、社會認同和控制感的復雜需求。
1.避免無聊
無聊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人們會自然地采取行動來避免無聊。忙碌的狀態(tài)能幫助個體填補空閑時間,從而避免無聊帶來的不適。
2.賦予自我意義
忙碌通常與價值感和成就感相聯(lián)系,人們更傾向于做一些能賦予自己存在感的活動,即使這些活動的實際意義較小。忙碌讓人感覺“有用”或“有效率”,從而滿足對自我價值的需求。
3.社會期望和文化壓力
在社會文化中,忙碌被視為積極的表現,代表著勤奮、責任感和成就,空閑則常被看作懶惰或無所事事。文化和社會對忙碌的推崇,進一步促使人們避免空閑。
4.減少決策疲勞
在空閑時,人們通常會陷入如何利用時間的思考和決策中,而選擇忙碌能消除這一困擾,減少決策帶來的壓力。
5.控制感
當個體選擇讓自己忙碌時,會感到對時間的掌控感增強,從而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焦慮感。這種自我掌控感帶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
如何巧妙利用空閑厭惡效應?
專家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過巧妙安排時間來提升生活效率和滿足感,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應用方式:
1.設立小目標和清單
將日常任務分解為小的、可實現的目標,并列入清單。通過在每個空閑時間段完成小任務,大家不僅會容易感到成就感,也會更積極地利用碎片化時間。
2.充實等候時間
在排隊、通勤時,可以安排一些輕松的活動,如閱讀、聽歌、背單詞等,使這些時間變得有意義,避免無聊。
3.列“待辦清單”
建議大家為空閑時間提前準備一個待辦清單,如學習新技能、家務整理或個人提升等。當空閑時,即可快速找到可做的事情。
4.培養(yǎng)興趣愛好
利用空閑時間嘗試培養(yǎng)興趣愛好,如烹飪、繪畫或運動等,避免長時間無所事事帶來的負面情緒。
5.安排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定期安排與親朋好友的見面,或參與志愿者活動、社區(qū)服務等,有助于填補空閑時間,同時提升社會聯(lián)結感。
6.健康管理
可以在空閑時間安排一些健康管理活動,如散步、冥想、伸展運動等,提升身體素質。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