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網
2024-12-02 14:50他們雖身有殘疾,卻樂觀面對生活;
他們可能遭遇困苦,卻從未向生活低頭;
他們也許平凡,卻用盡全力闖出自己的事業(yè),影響帶動身邊的殘疾人。
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在各自領域奮斗的殘疾人。
迪慶州肢體殘疾人協(xié)會會長農布——
雪域高原的致富“領頭羊”
農布在給黑山羊喂草料。
每天清晨到養(yǎng)殖基地的羊舍走走看看,是迪慶藏族自治州肢體殘疾人協(xié)會會長、香格里拉市五境鄉(xiāng)倉覺村村民農布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最近,他引進的第三代大馬士革山羊產下70只羊崽,即將被分到農戶手里養(yǎng)殖。因為放心不下,他時不時來瞧瞧羊崽的情況。
因為右腿安裝了假肢,農布走起路來一瘸一拐。見農布走近,圍欄里的羊都圍了過來。“這里有500只羊。羊圈的地板是鏤空設計的,羊糞可以集中收集起來出售。”農布介紹,養(yǎng)羊不僅讓曾經一貧如洗的他日子越過越好,還幫助村里的其他殘疾人實現了就業(yè)增收夢想。
2009年,農布在跑運輸途中遭遇車禍,失去了右腿。當年27歲的他幾乎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壓垮。“當時很迷茫,覺得活不下去了,但是想想還有孩子和老人要養(yǎng),我還得站起來。”農布在香格里拉市康復時,聽聞了幾個殘疾人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決心從熟悉的黑山羊養(yǎng)殖產業(yè)開始創(chuàng)業(yè)。此后,他改良山羊品種、改進養(yǎng)殖方式,得益于交通狀況的改變,肉質好的山羊不愁銷路,養(yǎng)殖規(guī)模從最初的幾十只迅速擴大到現在的四五百只。
自己的日子越過越好,農布沒有忘記倉覺村還有幾名像他一樣的殘疾人。為更好地帶動殘疾人增收致富,2013年,在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殘聯(lián)的扶持下,農布牽頭成立了香格里拉市翁布煊堅黑山羊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28戶殘疾人家庭加入。他向他們提供羊崽,并簽訂收購保護價,形成訂單養(yǎng)殖,還幫助他們進行改良圈舍、提供技術指導,帶動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
倉覺村麥地河溝村民小組的央姆母親是一名殘疾人。農布給了她家50只羊崽,還無償幫助建設羊圈,一家人靠著養(yǎng)殖黑山羊漸漸富了起來,如今還開了一家農家樂,特色美食就是羊湯鍋。央姆說:“農布大哥是我家的恩人,他無償幫助了村里四五家人。”
2016年,農布繼續(xù)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建設了合作社品種改良基地、羊糞加工廠房,后來又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德欽縣、香格里拉市3地交會處新建了一家飼料加工廠,形成了集育種、養(yǎng)殖、飼料加工、羊糞收集于一體的產業(yè)鏈條。如今,該合作社在迪慶州3縣(市)建設了7個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黑山羊3500只,帶動60余戶殘疾人養(yǎng)殖戶,14名殘疾人長期在養(yǎng)殖場務工。合作社被評為“云南省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
敢想敢做,腳踏實地。農布的事業(yè)版圖還在擴大。他說:“今年還種植了100畝中藥材,年底還計劃到香格里拉市開一家羊肉火鍋店。”
云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文/圖
永勝縣電商從業(yè)者祝艷——
為“山貨”出山鋪路搭橋
祝艷展示“土特產”。
冬日清晨,在永勝縣永北鎮(zhèn)的一個小院里,祝艷和丈夫一起整理著一批即將發(fā)出的寧蒗糖心蘋果。雖然祝艷腿腳不便,但操作電腦卻是行家,早已對線上銷售駕輕就熟。
“寧蒗蘋果又脆又甜,今年已經賣出五六千斤了。”祝艷介紹,她切開一個紅得發(fā)黑的蘋果,果肉里的糖心占了大半。到地里選品把關,再通過淘寶店鋪“云南麗江家鄉(xiāng)特產店”銷售,她已經堅持了9年。祝艷銷售的產品包括蜂蜜、橄欖片、水酥餅、柑橘等,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來自永勝縣及周邊縣,其中不少農產品還是殘疾人種的。
殘疾人劉志宏種植了大面積的沃柑,卻苦于找不到銷路。祝艷夫婦為他打開了銷路,雙方已經合作了4年。今年,祝艷通過電商平臺幫他賣出了9000多斤沃柑。殘疾人李佳陳種植紅蜜桃,祝艷每年都會幫他銷售2000余斤。
今年以來,祝艷已兌付農戶訂單款約15萬元。她表示:“只要老鄉(xiāng)有需要,我就會到地里去看,產品過關就會上架在我的小店,他們有銷路,我也有訂單,這是雙贏的。從小到大,我獲得了不少幫助,也想幫助別人。”
1980年,祝艷出生在永勝縣程海鎮(zhèn)的一個農村家庭,因小兒麻痹導致行動不便。小時候,靠著家人的支持和同學的幫助,她努力學習,于1999年考上云南師范大學,進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祝艷回到家鄉(xiāng),在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14年。2015年注冊淘寶店,涉足電商領域。
“當時我認為這是個很大膽的決定。”丈夫李江林說。起初,祝艷只賣程海鎮(zhèn)的螺旋藻,慢慢地客戶給她留言,想讓她代購更多的本土特產,也有當地的老鄉(xiāng)找到她供貨。2021年,祝艷從兼職帶貨轉向全職,產品種類慢慢發(fā)展到100余種。如今訂單量喜人,旺季每月銷售5000多單,淡季每月1000多單。
在選擇商品時,祝艷總是優(yōu)先采購殘疾人家庭、困難家庭的產品。作為永勝縣殘聯(lián)選樹的創(chuàng)業(yè)典型,她也受邀為殘疾人提供電商咨詢,為有意愿從事電商的殘疾人朋友提供指導。她的手機里有一個“永勝殘障朋友電商聯(lián)誼交流群”,不論哪個殘疾朋友創(chuàng)業(yè)需要幫助,她都認真回復。她說:“我想做一個感恩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云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文/圖
芒市勐戛鎮(zhèn)象塘村黨總支書記李能龍——
撐起一方群眾致富天空
李能龍在查看作物長勢。?供圖
當晨曦的陽光輕輕拂過芒市勐戛鎮(zhèn)象塘村,一個拄著拐杖的身影出現在田野間,他要去查看地里的種植情況,確保村民有一個好收成。盡管每一步都顯得吃力,但他的眼神中卻透露著堅定。他的名字叫李能龍,當地村民更喜歡叫他“拐杖支書”。
今年40歲的李能龍自幼患有小兒麻痹,導致右下肢殘疾。父親過早離世后,母親拉扯著5個孩子長大。初中畢業(yè)后,他便外出打工,做過按摩師、粉刷匠。
2009年,李能龍報名參加電腦培訓班,希望通過學習新技能改變命運。那時,他每天都會拄著拐杖一步一步挪到培訓班,盡管艱難,但從未遲到過。回到象塘村后,他成為村委會計生宣傳員,一干就是4年。他突出的工作能力被群眾看在眼里,于2013年被選為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上任不久,李能龍憑借外出打工積累的經驗,敏銳地意識到生豬養(yǎng)殖的機遇,決定帶頭建設養(yǎng)豬場。時至今日,很多村民還記得他拄著拐杖穿梭在豬圈之間精心照料豬崽的身影。“雖然身體有殘疾,但有能力也有責任帶領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李能龍說。
2013年,第一批豬出欄后,李能龍凈收入超過14萬元。隨后,他邀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殘聯(lián)、科協(xié)等單位的專家到村里開展培訓,同時免費將小豬仔送給生活困難群眾養(yǎng)殖,帶領20余戶村民建成微型豬場5家,帶動實現增收430余萬元。
種紅薯、摘芒果、引進香蕉新品種……近年來,李能龍帶領村民嘗試水果種植,并探索電商銷售路子。2015年起,李能龍開始學習如何開設網店、上傳商品信息等,逐漸學會了利用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2020年,他成立了德宏州首個以殘疾人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體的德宏州春哺種植專業(yè)合作社,60畝水肥一體化灌溉的百香果借助“拼多多”遠銷全國。2022年以來,合作社實現銷售額60萬余元。
在李能龍的帶領下,村里昔日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跟著李書記干,將來的日子一定會好。”村民們紛紛表示。
“只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李能龍說,今年,村里又種了40畝向日葵,明年還計劃種植彩色油菜,引入咖啡莊園,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云報全媒體記者?吳沛釗
玉溪市健朝按摩職業(yè)培訓學校校長廖健朝——
用微光點亮生活的方向
廖健朝(左二)給學生上課。
今年6月,19歲的小賀從家鄉(xiāng)永勝縣只身來到玉溪市拜師學藝。他先天失明,在此之前幾乎沒有離開過家,家門口到村口的距離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半年后,當記者在玉溪健朝按摩院見到小賀時,他已成長為一名中醫(yī)按摩師。
“廖老師教我識穴位、練手法,還教我們用智能手機。”小賀口中的廖老師是玉溪健朝按摩院院長廖健朝,也是云南省盲協(xié)副主席、玉溪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盲協(xié)主席、云南省按摩學會副會長。多年來,通過創(chuàng)辦玉溪市健朝按摩職業(yè)培訓學校,他為盲人提供按摩、電腦、盲文等培訓近百期,培訓2000余人次。同時,還為盲人提供就業(yè)實習崗位60余個,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找到生活的方向。
52歲的廖健朝眼中總是露出笑意,初次見面很難看出他是視障者。因先天性白內障導致雙眼視力低下,廖健朝10歲就進入昆明市盲啞學校就讀直至職高畢業(yè),主修按摩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家人的幫助下,他開設了健朝按摩診所,和當醫(yī)生的母親一起為市民服務。
“能自食其力,還能為別人解除病痛,這是非常開心的事。”廖健朝說,只有知識才能完善自己,于是邊工作邊攻讀北京師范大學中醫(yī)專業(yè),為如今的按摩培訓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玉溪市殘聯(lián)支持下,廖健朝于2011年依托健朝按摩院成立了殘疾人就業(yè)培訓基地,很快迎來了第一批殘疾人學員,22人中70%以上是全盲,不少人和小賀一樣從沒離開過家,生活自理都有些困難,更不要說學習。有學員聽不懂講解,廖健朝就手把手帶著他們在每一塊骨頭和肌肉的模型上摸了一遍又一遍;沒有手感、輕重不合適,他就當模特,讓學員在自己身上找感覺。
廖健朝為學員們提供的培訓不局限于按摩技術,還有智能手機使用、幫助視障人群的各類軟件操作、定向行走等。“我喜歡用手機聽小說、聽歌。”31歲的學員小蘇來自昭通市,大學畢業(yè)后因病失明,曾經迷茫彷徨,把自己封閉在家里。如今,他在健朝按摩院找到了工作。“我想學習軟件開發(fā),為視障群體便捷生活提供更多樣的軟件服務。”小蘇說。
就業(yè)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推動殘疾人融入社會生活、實現生命價值的根本途徑。廖健朝表示,他將持續(xù)推動盲人職業(yè)培訓及就業(yè),讓更多盲人群眾有能力自食其力、有信心走出家門,探索并擁有更加廣闊的人生舞臺。
云報全媒體記者?楊茜?文/圖
昌寧縣大田壩鎮(zhèn)清河村村民茶曉峰——
只要努力總能成功
茶曉峰(右)在喂雞。?供圖
初見茶曉峰,是在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云霧塞滿了山路上的每個彎道。山頂一棟藍色彩鋼瓦的養(yǎng)殖棚中,茶曉峰坐在輪椅上,微笑著為每位遠道而來的客人遞上一個剛煮熟的雞蛋。
“快嘗嘗,這是我們養(yǎng)殖場里的雞下的蛋,雖然不大但很香。”茶曉峰說。
茶曉峰是昌寧縣大田壩鎮(zhèn)清河村村民,以前,長期靠打工維持家里生活開支。2016年,因為小型裝載機剎車失靈側翻而受傷導致高位截癱。“出院回家后,父母年紀大,孩子又小,處處都需要用錢,生活難以為繼。”茶曉峰說,雖然困難重重,但他不能倒下。
經過市場調研,茶曉峰發(fā)現當年家禽價格偏高,且家鄉(xiāng)的自然優(yōu)勢適合養(yǎng)殖。他從外地購買了1000只雞苗,準備開啟養(yǎng)雞之路。然而,規(guī)模養(yǎng)殖和平時在家里養(yǎng)幾只雞完全不是一回事,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他眼睜睜地看著雞苗在短短20天里“全軍覆沒”。
現實的“當頭一棒”并沒有將這位有志者打退。茶曉峰在網絡上學習,打電話請教別人,參加殘聯(lián)的養(yǎng)雞技術培訓……他每天都坐著輪椅到雞舍里,聽一聽雞的呼吸聲、瞧一瞧雞的糞便,看看有沒有異常,并逐漸學會了給雞苗脫溫、打疫苗、配比飼料,甚至看病。附近的村民都來向他請教養(yǎng)殖技能,也送了他一個響亮的稱號——“雞司令”。
如今,茶曉峰的土雞養(yǎng)殖場已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yè),每年出欄土雞數萬只,銷售額超過200萬元。他售賣的烏骨雞因為品質過硬,在怒江、臨滄、大理、麗江等周邊地區(qū)廣受歡迎,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月內售出9000只成品雞、當月實現毛收入50余萬元的紀錄。
在茶曉峰的影響下,清河村的土雞養(yǎng)殖業(yè)逐漸形成規(guī)模,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目前,茶曉峰已帶動周邊眾多農戶加入了養(yǎng)雞行列,去年總出欄量達到6萬多只。
看著鄉(xiāng)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茶曉峰覺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更大的意義。“未來的路還很長。我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對于未來,這位“雞司令”滿懷憧憬。
?云報全媒體記者?吳沛釗
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