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4-12-27 09:47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人們的集體記憶、經驗智慧、共同情感。加強非遺傳承保護,為我們留下一個了解歷史、回望過去的窗口,更為砥礪前行提供精神動力。
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非遺保護傳承是一項相對冷門的事業(yè),傳承人們用行動完成“熱愛可抵萬難”的書寫。白手起家,挖掘、整理散落民間的蒙醫(yī)傳統(tǒng)療術,烏蘭首創(chuàng)正規(guī)的蒙醫(yī)五療科,讓蒙醫(yī)藥惠及更多人;4歲開始習武,一心推廣峨眉武術歷史文化,熬過不溫不火、無人問津,馬趙凌云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武術的魅力;整理對比歷代40多個《秋鴻》譜本,重新組織節(jié)拍、勾勒音樂情緒,楊致儉讓已成絕響的古譜煥發(fā)新生……一個個故事,為“熱愛”寫下生動注腳,也揭示了他們何以穿越寂寥時光、跨過重重難關,讓非遺重放光芒。
非遺保護傳承離不開自發(fā)自覺,也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障。2011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3.54億元用于支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等工作;文化和旅游部與教育部等部門共同實施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多地出臺政策措施,推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選、認定工作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臺等活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興趣的種子……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舉措為有志于傳承非遺技藝的人增底氣、強信心。激發(fā)青少年傳承保護非遺的熱情,厚植人才沃土,非遺傳承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讓非遺“活下來”,更要讓其煥發(fā)新彩。越劇《新龍門客棧》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沉浸式環(huán)境、新編角色、線上直播等探索,成功圈粉年輕人,演出一票難求。老戲曲覓得新知音,正是因為找到了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與現代時尚相結合,一名手工藝人穿著自己制作的苗族傳統(tǒng)服飾走上英國倫敦的T臺;打破既定框架,景德鎮(zhèn)的手作陶瓷吸引年輕人成群結隊來“掃貨”。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有利于增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造血”能力。以創(chuàng)新架設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找到更多“打開方式”,非遺就能擁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如今,許多非遺項目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構成一幅多彩非遺圖卷。面向未來,以時代活力激發(fā)傳統(tǒng)魅力,定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尹雙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