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1-07 09:46總有一種味道會穿越時光,在歲月里發(fā)酵,讓人永遠不能遺忘。對于昭通人而言,這種味道少不了萬和醬香。
早上9點,老孫準(zhǔn)時拉起卷簾門,然后系上圍裙,揭開缸蓋,濃郁的醬香與鮮美的醋味瞬間交織在一起飄向街面。“打一瓶醬油!”“買7元的醋!”很快,附近的居民帶著大大小小的瓶子,循味而來,為生活添油加醋。遠方的客人,則是看中了柜臺上包裝精美的醬和醋,想把它們帶回去。不一會兒,老孫已經(jīng)忙得滿頭大汗,蜷縮在暖爐邊的那只貓卻懶洋洋地吹著胡子。
這里是陡街68號,萬和醬菜廠最先一批布局的店面之一。清冷的空氣還沒有被陽光完全焐熱,陡街,這條昭通古城的中軸線已經(jīng)從睡夢中慢慢蘇醒。
(一)
陡街的命名與它的地形有關(guān),整個街道建筑在一片斜坡上,東高西低,東與云興街相連,西與西街相接,無論是從地圖上俯瞰,還是從歷史中縱覽,都是特別醒目耀眼的存在。
作為昭通古城最繁華的地段,陡街上的商鋪規(guī)格統(tǒng)一,瓦灰色門面上方呈半月弧形,厚重的中式風(fēng)格與浪漫的法式風(fēng)情撞了個滿懷。這里商賈云集,行業(yè)多樣,時興的服飾、特色小吃、新鮮的玩意兒……看得人眼花繚亂。
年深月久,街道上的長方形青石已被磨得十分光滑,但這條街的棱角卻依然分明,它有著自己的節(jié)奏和靈魂——一半執(zhí)煙火以謀生活,一半望星空以追遠方。
往上走,可抵達昭通古城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轅門口,昭通鎮(zhèn)署衙門所在地。每一個陽光溫暖的午后,總會吸引很多人來到這里,年輕男女拎著大包小包匆忙路過,帶小孩的婦女在樹下安靜地織著毛衣,年過古稀的老人常常什么也不做,只是瞇著眼睛享受這愜意的時光,任由收音機里傳來零打碎敲的聲音,隨著古城的一呼一吸上下波動。在鎮(zhèn)署衙門與陡街交會處,有一座石牌坊,七八米高,全用青石塑成,上面有三個門洞,上方雕有云紋,形似寶塔,看起來穩(wěn)固而氣派。
如果時光回溯,你會看到身著青衣長衫的男人們和身著時髦旗袍的女人們涌上街頭,而稱霸云南的“滇王”龍云就站在這里,仰望蒼穹,指點江山。
時針撥回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也是在這里,無數(shù)昭通兒女前赴后繼、以身報國,沿西街進入濟川門,經(jīng)陡街、懷遠街、元寶山入貴州威寧,向曲靖進發(fā)。老百姓在這里送別家鄉(xiāng)子弟兵出滇抗戰(zhàn),他們中有父母送兒女的,有妻子送丈夫的,有兒女送父親的。沿途群眾有送雞蛋的,有送燒洋芋的,有送蕎粑粑的……送別親人的情景感人至深,成為陡街不可磨滅的深刻記憶。
若是想尋找濃郁的煙火氣,你可以沿著坡面往下走,那里連接的是西街,集購物、休閑、娛樂、飲食為一體,吸引著大量外來人口經(jīng)商務(wù)工、謀求生活。華燈初上時,街面人聲鼎沸、攤點火爆:牛蒸蒸、麻辣燙、春餅、砂鍋米線等地方名特小吃挑動著行人的味蕾,向人們展示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生活真諦。
有人說,生命的美麗,在于懂得順應(yīng)自然,于曲折之中走出自己獨特而美麗的人生之路。人生中的許多幸福,總在拐角處。陡街正是深諳其中的道理,在與轅門口會合后,它巧妙地轉(zhuǎn)彎,與鞏固街、懷遠街不期而遇。它似乎在用自己的走勢告訴人們:筆直和整齊劃一不是標(biāo)準(zhǔn)答案,無限可能才是。
晴天的傍晚時分,站在石牌坊往西看,你會看見遠山含黛與落日熔金深情相擁,巍峨的城樓與璀璨的燈火相互映照。再稍晚些,從西街漫步到陡街,站在轅門口回望,一輪皎潔的明月從云興街的屋脊上升起,在無邊夜色中穿越百年時空。
(二)
文化是一個城市最深層的記憶,而昭通古城最深層的記憶與陡街84號有關(guān),著名的國學(xué)大師姜亮夫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的。
姜亮夫是楚辭學(xué)、敦煌學(xué)、語言音韻學(xué)、歷史文獻學(xué)、教育學(xué)家,曾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等一代大師,著有《中國文學(xué)史論》《屈原賦校注》《楚辭書目五種》《敦煌學(xué)概論》等作品。
當(dāng)明媚的陽光從黛色瓦片上均勻灑下,陡街84號就鮮活了起來。兒時,姜亮夫也曾充滿好奇?,興奮地用小木棍攪動院子里的魚缸,四處逃竄的金魚吐出的一圈圈泡泡化作了天上的云彩;早晨,空氣中彌漫著熱氣騰騰的早餐的香氣,老昭通城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姜亮夫也曾站在林盛園門前,成為排隊人群中的一員,只為吃到剛剛出爐的雞蛋糕和沙琪瑪;在陡街的書店,姜亮夫翻閱過無數(shù)古籍,那些泛黃的書頁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陡街的書香與市井的喧囂交織,為他提供了觀察社會、體味人生的獨特視角;無數(shù)個夜晚,姜亮夫倚著雕花木椅挑燈夜讀,抄錄書本,月光也忍不住透過窗臺,偷瞄他為何如此專注?后來路過月中桂時,姜亮夫偶爾也會撩起長衫,信步走進去買一份綠豆糕,那細膩的口感從此成為了他難以忘懷的故鄉(xiāng)的味道。
那些年的糕點香氣、那些年的書卷墨香、那些年的人間煙火,成了姜亮夫記憶中最珍貴的片段,也讓他學(xué)會了如何將生活與學(xué)術(shù)相結(jié)合。對地方文化的深厚積累、對民間文化的濃厚興趣,如同一顆顆珍貴的種子,日后在他的學(xué)術(shù)研究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最終閃耀世界。
漫步在陡街的青石板上,我們從歲月鑿刻的印痕里依稀看到了姜亮夫清瘦的身影。
(三)
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陡街,那些賣菜的、賣早點的小販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構(gòu)成了最生動的市井交響曲。以前的陡街,比現(xiàn)在還要熱鬧許多,小販紛紛從街上經(jīng)過,扯著嗓子叫賣韭菜、香蔥。年輕姑娘挎著籃子,里面裝滿了本地青辣椒,細聲喊道:“買青辣子喲!”賣小吃的也紛紛湊上來:“吃(買)熱米粑粑!”特別是伴隨一聲聲仿京腔味的吆喝聲傳來:“冰……糖……葫蘆……兒”,只見一個小商販扛著插滿冰糖葫蘆的稻草把子從巷子里躥出,后面圍著一群饞嘴的孩子。
在劉廉昌的記憶中,那時的陡街寬十五六米,商鋪前面有約1.5米寬的石坎,石坎下面才是街道。陡街的下邊,有一座巍峨的城樓。城樓下邊有三個城門洞,中間大兩邊小,中間的城門洞可容得下帶篷布、篷桿的貨車通過。城門洞的上邊是城樓,這是三層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由木柱和有雕花的門窗組成,呈土紅色,房頂用黃色的筒瓦蓋成,所以城樓的氣派比石牌坊更莊重。從城樓上下來,兩邊是城墻,城墻從南北兩個方向延展開,城墻兩側(cè)邊上有“之”字形的梯子,可直達陡街。這座古城從清雍正七年(1729年)開建,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有了石牌坊和城樓上下呼應(yīng),陡街這條街道便自成一體了。
下午,一些遠處的農(nóng)民和異地商販才挑著擔(dān)子氣喘吁吁地趕來陡街賣土特產(chǎn)。離城較遠的農(nóng)民賣他們捕獲的野味,外地人賣永善的橘子、巧家的芒果、會澤的掛面等。茶館里,老年人圍坐一桌,棋盤上的黑白博弈,訴說著他們閑適的時光。孩子們在街道上追逐嬉戲,笑聲在石板路上回蕩。
(四)
陡街,不僅是一條街道,更是昭通人情感與記憶的歸宿。在陡街長大的楊勇沒有離開家鄉(xiāng),而是子承父業(yè),在這里經(jīng)營著楊記木甑子專賣店。
“用木甑子蒸出來的米飯,不僅軟硬適中、粒粒晶瑩、蓬松,而且還有一股純天然的味道,那種味道里含有稻米的自然清香,略微夾雜著滲透入米飯內(nèi)的柴火香、甑子杉木香以及竹香。”今年46歲的楊勇不喜用電飯煲煮飯,仍然堅持用木甑子,他希望將這種傳統(tǒng)的煮飯方式傳承下來,因為那是人間煙火,更是濃濃鄉(xiāng)愁。
說起陡街,楊勇打開了話匣子。林盛園的雞蛋糕、月中桂的綠豆糕、吳二師家的湯爆肚、酥軟的熟牛肉……數(shù)不完的美味,無一不令人垂涎欲滴。逢年過節(jié),街頭的萬和門店前也常常排起長龍。歲月更迭,店主的面孔或許已發(fā)生改變,但那份堅守與傳承,讓每一種味道都承載著溫度與故事。春節(jié)期間,龍燈會為陡街帶來別樣的年味,龍燈游行與煙花綻放的交相輝映,讓這條街道成為歡樂的海洋。
在陡街轉(zhuǎn)彎的一段,遍布著許多毛線店,媽媽們在這里比拼織藝、花式炫技,因此也被稱作是“毛線一條街”。走進一家名叫“暖洋洋”的毛線店,只見七八名婦女圍著暖爐談笑風(fēng)生,毛茸茸的線團隨著她們靈動的手指飛舞,一勾一拉,便成了各色花紋。櫥窗里擺放著五彩繽紛的毛線和亮晶晶的珠扣,圍帽、斗篷、馬甲、連衣裙……各式各樣的毛線產(chǎn)品掛滿了屋子。老板娘名叫李瓊,經(jīng)營這家店鋪已經(jīng)30年了,最開始討生活的小店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她熱愛的一份事業(yè)。她說,20世紀(jì)90年代是毛線街生意最火爆的時候,雖然街上的鋪面是土坯房,但街道上人頭攢動,到了節(jié)假日更是擠得水泄不通。后來,外出的人口增多,加上網(wǎng)絡(luò)購物的沖擊,只有少數(shù)幾家店堅持了下來。
“機器織的毛衣很呆板,也沒有融入織衣人的情感,始終不夠溫暖。”李瓊說,只有通過一雙雙柔軟而溫暖的手精心編織,毛線才會有生命力,五彩繽紛的毛線可以化身為抵御寒風(fēng)的盔甲,穿在身上后,最黯淡的烏云也會變成最絢麗的晚霞。現(xiàn)在,每天都有10多個姐妹過來陪她一起織毛衣,她們想把這份喜愛傳遞給更多的“80后”“90后”。
陡街上還開著幾家手工布鞋店,皆以黑色、青色布面為主,是最低調(diào)的存在。過去,母親手執(zhí)針線納鞋千層,讓遠行的孩子不至于在趕路時弄傷了腳,小小的一雙鞋卻裝滿了母親的擔(dān)憂,寫滿了綿延無盡的關(guān)懷。如今,時過境遷,工廠里的各種皮鞋、運動鞋、休閑鞋霸占了市場,陡街上只有一兩家不起眼的小店還堅持著。
陡街,是歷史的記憶,是生活的畫卷,是時間的低語。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歲月靜好的模樣,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時代在變遷,陡街也在悄然變化著,老店鋪與新面孔并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這里碰撞、融合。但無論怎樣變遷,陡街的煙火氣息與民生百態(tài),始終是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每當(dāng)節(jié)假日來臨,這里便熱鬧依舊,各種手工藝品、地方小吃,讓人目不暇接。而這繁華的背后,是無數(shù)人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更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譚光吉 楊 明 唐龍泉飛 莫 娟 毛利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