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強國”
2025-01-07 18:37在云南保山騰沖市有一句俗語:“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大雪過后,氣溫迅速下降,天氣變得更加干燥,村里的人們會宰殺養(yǎng)了一年的肥豬,做成臘肉和臘腸掛滿屋檐。
6年前,我到騰沖市蒲川鄉(xiāng)工作。一個又陰又冷的冬日傍晚,我和同事在饑寒交迫中結(jié)束了村級年終考核工作后,到一個熟人家吃晚飯。我至今都還記得,那一天吃的那碗扎實有料、咸香下飯的豆腐腸,經(jīng)過風干和腌制的滋味,撫慰了我們饑腸轆轆開著吉普車在山路上一路顛簸的所有辛苦。那種滋味,至今仍在我的記憶深處閃閃發(fā)亮,以至于后來每一次吃到豆腐腸,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對比那次的美妙味道。
在騰沖,“北中南”不同片區(qū)的人們會根據(jù)當?shù)氐奈锖颉L土、風俗來腌制臘腸。填塞料和口味的不同,也表明了生活環(huán)境、不同家庭的差異。北部鄉(xiāng)鎮(zhèn)腌制的是血灌腸和素腸,血灌腸的用料主要是豬血、豬肉、內(nèi)臟、糯米面、糯米稀飯;而素腸是將洗凈的大腸放入適量食鹽腌72小時后晾干即可。作為北部鄉(xiāng)鎮(zhèn)人,我在小時候偶爾會看到母親腌制臘腸,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子女們的長大,母親越來越忙,再也顧不上那么多了,村子里腌制臘腸的人家也越來越少。中部鄉(xiāng)鎮(zhèn)腌制的是肉腸,然而并不是每家每戶都做;但在南部鄉(xiāng)鎮(zhèn),由于氣候炎熱的緣故,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鮮肉保存困難,人們用風干、腌制的方式達到延長肉類保存時間的目的,所以腌制臘腸的習慣由來已久。不管貧窮也好富裕也罷,每戶人家每年都要殺年豬,都要腌臘腸。他們的臘腸和北部鄉(xiāng)鎮(zhèn)截然不同,分豆腐腸和面腸兩種。面腸以豬肉、糯米面、糯米稀飯為主料;豆腐腸以新鮮豆腐、豬肉為主料,食鹽、麥芽、自家釀制的高度白酒、草果面、花椒面是基本的輔料。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這是山區(qū)人們一整年的肉食,并率先在春節(jié)的餐桌上拉開序幕。
不管是制作什么口味的臘腸,都沒有嚴格的標準。喜歡甜的,就多加些麥芽;喜歡味濃的,就多放一點調(diào)料。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肥肉和瘦肉要按照25∶75的配比并切成條狀才為最佳。
灌臘腸時要灌緊實一點,灌好后再用棕櫚葉綁在竹竿上,掛到屋檐下。在騰沖南部,白天氣溫普遍較高,夜晚則較低,所以臘腸是不用“打露”和“暴曬”的,掛在屋檐下就可以充分吸收天地日月精華。十天半個月后,通過時間和溫度的變化,肥肉和瘦肉互相滲透,酒香和肉香相互融合,生物酶和蛋白質(zhì)發(fā)生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它將從不同層次和不同方位,濃郁且高調(diào)地“攻陷”你的味蕾。
臘腸的食用方式簡單親民,將它切成片后,放入油鍋中翻炒,待腸衣回縮、餡料膨脹、腸片淺黃時再撈起。有經(jīng)驗的老人說,做得好的豆腐腸吃起來有雞蛋的香味,但并沒有放過雞蛋,就像好吃的“魚香茄子”沒有放過魚卻有“魚的味道”一樣。在騰南地區(qū),豆腐腸還有一種吃法:將炸好的豆腐腸放到干腌菜湯鍋中烹煮,加入蒜苗、芫荽后起鍋。此種做法酸香入味,讓人垂涎欲滴。相比起豆腐腸來說,面腸的吃法單一,油炸后的面腸,肥的連同輔料部分都晶瑩剔透,瘦的則鮮紅緊致。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對于離家在外的人來說,臘腸的味道是所有味道里最具人間煙火的部分,就因為這一口,每年春節(jié)都只想回到騰南的小山村。
一串串臘腸掛在屋檐下,預(yù)示著新年即將到來。走進家門,吃一口母親做的臘腸,魂回來了,心也穩(wěn)住了。新年過完,臘腸又被塞進了行囊,跟隨著遠行的人,到達各個陌生的城市,繼續(xù)著家的味道和溫暖,直到下一個新年的來臨。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