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1-23 10:05隨著春節(jié)腳步的臨近,不時會聽到有人感嘆,現(xiàn)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現(xiàn)在的春節(jié)越來越?jīng)]意思了,哪有小時候的春節(jié)熱鬧!一副對過去年味無限神往和懷念的表情。
那什么是年味呢?有人說,年味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歡慶熱鬧;是“千家萬戶喜迎年,山川大地待春天”的憧憬和希望;是“長途漫漫心所系,老翁稚子共爐溫”的團圓相守;是每個人心底對未來、對美好、對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也有人認為,年味像一首歌謠唱的那樣:“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可見,是諸多元素共同營造出了我們心中的年味。那為啥年味越來越淡了呢?我想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現(xiàn)在經(jīng)濟條件比從前好了,物質(zhì)極大地豐富了,想吃什么,隨時都可以買到;曾經(jīng)過年才能吃到的新鮮豬肉如今隨時可買,許多農(nóng)戶甚至連豬也不養(yǎng)了,年豬也不殺了;小孩子們各種美食都吃過了,新衣服經(jīng)常買,好玩的也都玩過了,因此對過年就沒有了期待,這樣看來,年味的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工作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導致現(xiàn)在的春節(jié)缺乏儀式感和文化氛圍,沒有了過去過年的那種莊重感和神圣感。缺乏儀式感的春節(jié),寡淡無味,引不起人們的興趣,應該也是導致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說,儀式感是一種特殊的氛圍和體驗,通常與特定的活動、事件或場合相關(guān)聯(lián)。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儀式性行為、符號和禮儀,旨在賦予某個事物或活動更加莊重、正式或特別的意義。
我們的祖先凡事都非常講究儀式感,他們?yōu)楦鞣N事物或活動設置了相應的儀式或程序,使其具有儀式感和莊重感。儀式感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有滋味。大家之所以覺得曾經(jīng)的春節(jié)有年味,就在于過去的春節(jié)是一場有儀式感加持的盛大狂歡。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做夢都在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才能穿上平時穿不到的新衣,才能有機會進城轉(zhuǎn)一轉(zhuǎn),看看熱鬧……
那時的鄉(xiāng)下,一進入臘月,農(nóng)活相對少了一些,辛勞了一年的人們,終于可以把心思從漫長而繁重的農(nóng)活中,轉(zhuǎn)到一年一度的過年上,用心用情為過年做著種種物質(zhì)上的準備。臉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一年,得想方設法利用這短暫的農(nóng)閑時間犒勞一下自己,于是村子里的年味也漸漸濃了起來。
臘月,作為“半邊農(nóng)民”的父親除了要給學生上課,還得帶領(lǐng)我們耕地、平整土地等。母親便成了一家人生活上的掌舵人和操持者。在整個臘月,母親不但要花費心思計劃好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過好年,還得帶頭操持各種家務,制作各種平日里我們吃不到的美食,要忙著打掃衛(wèi)生、清洗衣物,門口晾滿各種花花綠綠的衣物。
民以食為天。過年,主要還是圍繞著吃食展開。每到過年,父母就要變著花樣制作各種美食,讓一家人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如推吊漿面(糯米面)、焐白酒(糯米做的甜白酒)、腌酸菜、熬紅糖、做糖苞谷、焐豆豉、做昭通醬、炸苞谷花(爆玉米花)、推豆腐。炸酥肉、炸豆腐果、蒸雜面(蒸肉粉)、炸刀尖圓子等美食是母親的拿手好菜,也是我們的味覺盛宴。
在那段時間里,我們原本瘦弱的身體會突然胖起好幾斤;枯燥的童年,會因此增添無限歡樂和幸福感。
當然,其他人家也像我家一樣,把全副心思都投入過年的忙碌中,路上遇到,彼此的問候大都是:“你家的年貨準備得咋樣了?”“豬宰了沒有?”“炸酥肉了嗎?”被問者會笑著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在不停的忙碌中,年味就像屋頂?shù)拇稛煟诖遄永餄u漸彌漫開來,并在過年那天,隆重地掀起年味的高潮。
過年的頭幾天,父親就要帶上我們進城買年貨。我們購買年貨的行進路線不外乎就是在昭通城的小石橋、西街、陡街、轅門口、云興街、懷遠街和北正街等那幾條最繁華、最熱鬧的主街,在這幾條街上,想買的年貨基本可以買到。那時,口袋里沒啥錢,購買的年貨也不多,一般就是買一些鄉(xiāng)下沒有的,如竹筍、海帶、銀耳、木耳、粉絲、春聯(lián)、門神、年畫等,另外還要購買祭拜祖先神靈的香蠟、紙燭等。
上中學后,我們每年都要騎著單車跑二十里路去挑水巷買一些舊報紙來糊墻。再后來拋棄了報紙,改為買石灰粉刷。石灰在小石橋可以買到,撿幾坨重量較輕的(重量輕,說明燒制得好)用蛇皮口袋一裝,綁在單車后架上,一路乒乒砰砰往家趕。看著粉刷一新的家,心里就像火塘中燉肉的沙罐一樣,升騰起無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過年(除夕)那天,父親一大早就把我們喊起床,帶著我們貼春聯(lián)、門神、年畫。貼完春聯(lián)等,我們又按照父母的安排,邀約著一群小伙伴上山撕松毛、折柏枝、撿石頭,過年時用于擺放菜肴和打“觸探”(燒紅的鵝卵石上覆蓋松柏枝,用水瓢澆水,釋放出濃烈的水蒸氣,有祛濕避邪、迎來吉祥安寧之意)。過年墊松毛的習俗當時在昭通比較盛行,過年的前幾天,小石橋等街道邊就擺滿了青青的松毛,論捆賣。據(jù)說,過年墊松毛的習俗起源于明朝,“洪武開滇”時傳入云南。這一習俗在云南地區(qū)廣泛流傳,尤其在昆明、楚雄、昭通等地盛行,用以慶祝新年和祈求平安。除夕晚上,人們將松毛鋪在堂屋中間,飯菜就擺放在翠綠的松毛上,顯得寬敞而氣派,別有一番風味。
吃年夜飯前,父親要先在堂屋前供奉煮熟的豬頭,燃起香燭,帶領(lǐng)我們跪拜祖先神靈,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人平安幸福。祭拜完祖先神靈,父親又忙著到各個房間打“觸探”。母親則忙著先讓家里的狗吃飽,以示感恩之心。母親常和我們說,我們吃的米飯是狗冒著生命危險從洪水中帶來的,所以過年時要先讓狗吃。母親的話,讓我們對狗的好感又增加了幾分,今后更加善待它們。
諸事準備就緒,最后一道程序是燃放鞭炮,拿出珍藏許久的好酒、好煙,然后共同舉杯,由父親說一些吉祥的祝詞,開始吃年夜飯。
闔家團圓的年夜飯,是一場莊重的儀式,更是一家人期待已久的幸福時刻。
過年吃的米飯要用松木或杉樹木制作的甑子蒸,并堆起高高的“山峰”,舀飯時不能從“山峰”舀,要從“山腳”四周舀。父親說,“山峰”越大,來年的谷堆就越高,才有吃不完的米飯。
吃完年夜飯,接著就是到屋外給故去的先人們燒紙錢、潑“水飯”。
諸事畢,我們最為期待的時刻也就到了,父親笑瞇瞇地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鎳幣、毛票給我們發(fā)壓歲錢。手里有了錢,我們就趴在地上玩“敲翻巴”(一種小孩玩的游戲,“賭錢”雙方猜拳決定誰“支莊”,支莊一方把鎳幣放在地上,另一方用鎳幣擊打地上的鎳幣,以被擊打的鎳幣翻面為贏)。四弟每次都輸?shù)脙墒挚湛兆诘厣峡蓿改咐樟钗覀儼掩A來的錢返還回去,他才止住哭聲。
等到九十點鐘,五叔、六叔等人也開始來串門子,大家烤著溫暖的柴炭火,嗑著瓜子、吃著炒花生打“爭上游”(當年的一種撲克游戲),直到天亮才回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守歲。小孩子們熬不起夜,不到深夜十二點上眼皮和下眼皮就打起架來,被父母哄著洗腳上床睡覺。父親說,過年一定要洗腳,不然以后混不著飯吃,我們信以為真,不論怎么困都乖乖聽話洗腳。
大年初一,大家都很晚才起床,父母也不會催促。一年之中,只有初一農(nóng)村人才有機會放開了睡。但做父母的卻不能像小孩那樣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他們得起來為大家準備午飯。母親堅持初一吃素、吃湯圓,我們則不以為然,端來肉食放開肚皮吃。因為,過了年,想放開吃就難了。
初二,人們就開始忙著拜年,請春客。我們家是個大家族,人口眾多,新姑爺也比較多,來拜年的親戚絡繹不絕。于是天天都有人家請客吃飯,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漸漸接近尾聲。那段時間真是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
過年期間,母親要求大家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罵人、吵嘴,不能使用剪刀等鋒利的物品,這樣就預示來年不會發(fā)生口舌是非。
年一過,人們就要開始下地干活,忙著春耕生產(chǎn)了。母親常說,莊稼老二怕過年。之所以怕過年,就是過了年,新一年的忙碌和辛苦又開始了。
記憶中的年味,是那樣濃郁醇厚,它是家人的團圓,是親情的凝聚,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有儀式感的年,不僅僅是傳統(tǒng)習俗的簡單疊加,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人生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意義與無盡的回味,成為生命中最珍貴、最溫暖的記憶,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輕輕觸碰,便能泛起層層漣漪,蕩漾出無盡的幸福與滿足。
時光永遠不會停下匆匆的腳步,一些東西總會在歲月的流淌中失去。無論記憶中的年味如何濃郁醉人,都是物質(zhì)貧乏歲月留下的印記,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回到曾經(jīng)。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物質(zhì)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想要的東西唾手可得,每一天都不是過年卻勝似過年。希望人們在對往昔美好的頻頻回首中,不忘展望未來,承續(xù)傳統(tǒng),注重儀式感,用心營造出新時代的年味。
作者:夏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