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2-08 10:16夜,已經(jīng)很深了。
但在鹽津縣人民醫(yī)院的手術室里,仍然燈火通明。醫(yī)護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只能偶爾聽到器械碰擊托盤的聲音,大家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一場重現(xiàn)“生命紅”的手術。主刀醫(yī)生田謀林端坐在顯微鏡前,聚精會神地進行著縫合……
“我要做斷指斷肢患者肢體重獲新生的‘守島人’,努力用我拿手術刀的手實現(xiàn)救死扶傷、再續(xù)斷肢、一生濟世的夙愿。”田謀林借用人民楷模王繼才“守島人”的稱謂,表達自己要將這份奉獻精神作為新時代奮斗者價值追求的目標。
在這里,“守島人”不僅是指守護孤島的勇敢者,更成為了田謀林醫(yī)者仁心的象征。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醫(yī)者的責任和擔當;用自己的醫(yī)術和愛心,書寫著醫(yī)者仁心的感人篇章,成為了廣大患者心中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守島人”。
工地上的枕木真沉重
2011年,田謀林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選擇——高考。但在高考放榜日,他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擊,總分356分,這個分數(shù)只能上昂貴的自費專科,家境貧寒的他,這個大學是上不起的。
就在這時,親戚的一通電話像燥熱天氣里的一陣涼風吹進了老田家,“田謀林,你過來,我給你謀了個好差事。”就這樣,第一次高考落榜的田謀林前往四川成南鐵路遂寧涪江大橋修建工地鐵路的道路。
“800斤重的枕木,4個人抬,沒抬幾天,肩膀上就起了雞蛋大的血泡。”回想起那時的體驗,田謀林至今似乎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傷痛,被這份“好差事”折磨得齜牙咧嘴。
看著這沉重的枕木,田謀林對自己的未來陷入了迷茫,沒想到竟在工地上遇到了知音。他愛看小說,對《三國演義》等名著更是愛不釋手,沒承想這個愛好竟讓他與工地上一位姓楊的負責人成了忘年交。
“每天下班后我跟他聊《三國演義》,聊到第二個月時,他認為我還算有點文化,應該去做點更適合的活計。”就這樣,從第二個月開始,田謀林就跟著兩個浙江大學畢業(yè)的工程師做鐵軌檢測。“小伙子,去復讀吧,有學歷在手,你以后才有選擇的權利。”這是其中一個工程師對田謀林說的話。
睡在地鋪上,聞著旁邊十幾個工人的汗臭味和腳臭味,打工以來的所見所聞在田謀林的腦袋里不斷回放,沖擊著他的心靈,也重塑著他的價值觀。
“我要回學校復讀。”待了3個月后,田謀林跟老板辭了工,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高三復讀之路。
小說迷“回爐”再踏求學路
“經(jīng)過工地上3個月的鍛煉,這次復讀目標明確。”重回高三,心態(tài)的變化讓他在面對壓力時有了更大的動力。
2012年6月7日,田謀林再一次走進了高考考場。放榜日,492分!比第一次高考多了100多分,綜合考量下,他選擇了保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田謀林在授課。
“雖然復讀后還是專科,但讀了我想學的臨床專業(yè)。大學夢圓了,自己的心愿也達成了。”因母親身體不好,常年都需靠藥維系著生命,田謀林早就在心中種下了學醫(yī)的火種。他深知要想做一名醫(yī)生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半點都馬虎不得,在學校的3年里,他下足了功夫。
“2014年實習的時候,遵循學校的分配,我去了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創(chuàng)傷外科,老師們不僅在專業(yè)上予以指導,在生活上也給了我很多關懷。”因知曉田謀林家境貧寒,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的艾永祥和季永龍兩位醫(yī)生經(jīng)常自掏腰包貼補田謀林,“他們每天都會給我喊飯,有時候還悄悄地幫我充飯卡,當時我就覺得奇怪,我的飯卡怎么一直都有錢。”“2016年、2018年兩次進修也是他們帶我,進修期間的所有花銷都是他們倆幫我出的。”人生道路上,田謀林遇到過很多對他施以援手的人,這些滾燙的熱心如一條涓涓細流滋潤著身處困境的田謀林,也造就了他的醫(yī)者仁心。
一定要把顯微外科手術技術拿下
2014年8月3日,魯?shù)榭h龍頭山鎮(zhèn)發(fā)生6.5級地震,位于震中的龍頭山鎮(zhèn)遭受重創(chuàng)。“當時醫(yī)院人手緊張,剛實習1個多月的我就跟著上了‘前線’,處理了各種各樣的傷口。”對于一名初出茅廬的醫(yī)學生,這是考驗,也是提升能力的機會。
2015年7月,從保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yè)后,田謀林通過云南省統(tǒng)一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進入鹽津縣衛(wèi)生系統(tǒng),先后在艾田村衛(wèi)生室、中和鎮(zhèn)衛(wèi)生院、鹽津縣人民醫(yī)院從事臨床外科工作。
在艾田村衛(wèi)生室,由于修路,交通十分不便。“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天凌晨兩三點鐘,下著雪,60多歲的熊大初抱著4歲的孫子沖進衛(wèi)生室……”田謀林說,在這里他見到了太多病人因經(jīng)濟能力、家庭原因等無法及時治療而留下殘疾。他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這樣的情況在他手下發(fā)生,立志要掌握顯微外科手術的技術,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他的手術鉗下重獲新生。
熊大初的小孫子的手術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例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小孩子的手腕被安電線的美工刀割破,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天寒路不通,老人是沒辦法把孩子送出去治療的,拖得越久對孩子的傷害越大。”田謀林回憶道,“當時心里也有點擔憂,畢竟是第一次獨立手術,衛(wèi)生室器材又簡陋,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視頻連線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的艾永祥和季永龍醫(yī)生,在他們的遠程指導下完成了手術。”
田謀林(左)參加云南省第三屆超級顯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賽。
在艾田村衛(wèi)生室的歲月,使田謀林堅定了“獻身顯微、續(xù)斷肢于鏡下”的信念,也讓他對一名醫(yī)生的使命和擔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持顯微鏡以治患者
“紅了”!早上10時,隨著田謀林的發(fā)聲,鹽津縣人民醫(yī)院的手術室里,疲憊的醫(yī)護人員們都如釋重負地長舒了一口氣。
這臺手術從頭天晚上8時許開始,歷經(jīng)14個小時的高強度奮戰(zhàn),終于將患者裂斷的血管、神經(jīng)、肌腱、指骨和皮膚一一對接。顯微鏡下,田謀林用纖細的手術針,在細如毛發(fā)的血管和神經(jīng)間“穿針引線”,精確吻合血管、神經(jīng)。這對醫(yī)生的專注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不但手要穩(wěn),連呼吸都需要嚴格控制,絕對可以稱得上“精雕細琢”。在麻醉科醫(yī)生的積極配合下,鹽津縣人民醫(yī)院骨科團隊逐一修復患者的指動脈、靜脈以及指神經(jīng)。“移植血管,應用人工皮,這是昭通市首例人工皮創(chuàng)面修復。”參與手術的余洪順說,大家竭盡全力,只希望患者恢復如常。
這次的手術患者是32歲的梁某雨,入院時手掌被青飼料粉碎機扎得血肉模糊,右手多指裂斷,手掌不全裂斷,腕部損傷。“手指指動脈缺損無法吻合,只能取前臂小血管移植指動脈。抱著賭一把的心態(tài),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判斷,我決定給患者進行斷肢再植手術。”田謀林說,當把動脈進行血管吻合,裂斷蒼白的末節(jié)手指再次出現(xiàn)生命紅時,他知道自己賭對了。
為了提高自己的顯微手術技巧,田謀林經(jīng)常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反復練習。“他苦練技術,雞翅都不知道被他用了多少個了,他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同事唐思洋用顯微鏡觀察了田謀林的“作品”后,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強技術以利患者
2024年10月31日,2024中國技協(xié)·超級顯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舉行,田謀林和同事毛本雄通過云南省第三屆顯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賽的選拔后前去參賽。
初次參加全國大賽,雖然沒有取得好名次,但在比賽期間,他們學習到了更多的專業(yè)知識。
“2024年11月10日,科里收治了一位不幸被切割機切掉左手中指的小朋友,以前,這樣復雜的縫合至少要5個小時,但現(xiàn)在我1個多小時就完成了手術。”對于參賽給自己帶來的進步,田謀林非常欣喜。
“2018年,從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進修回來后,我覺得自己需要下苦功夫的地方還有很多。于是又輾轉到浙江寧波、河南鄭州等地學習。”田謀林說,唯有師夷長技方可自強,醫(yī)生自強則患者安心。
“顯微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說完這句話,田謀林又投入到了他的“雞翅練習”中……
通訊員 孔 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