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4-09 10:57冬日里,筆者來到巧家縣白鶴灘街道魚壩村蔗農(nóng)馮代全家的甘蔗地和糖坊,探秘他的“甜蜜事業(yè)”。
大地還被一層銀色幕布輕輕覆蓋時,馮代全和他的妻子便拿上鐮刀、手套、捆線,騎著摩托車向離家?guī)装倜椎母收岬爻霭l(fā)了。他們剛到一會兒,前來幫忙砍甘蔗的村民也帶著工具陸續(xù)趕到。甘蔗地里,大家一邊談論著當年甘蔗的收成,一邊砍甘蔗、捆甘蔗。當?shù)谝豢|陽光穿透薄霧,照亮大地的輪廓,馮代全和司機已經(jīng)拉著滿滿一車甘蔗往家里的糖坊趕去。到達目的地后,他們熟練地倒車、卸甘蔗……一切工序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卸完甘蔗,馮代全馬不停蹄地趕到熬汁區(qū),工人們已將制糖所需的大鍋、模具等清洗干凈。隨著榨汁機發(fā)出轟鳴聲,新鮮的甘蔗汁順著管道流入池子,大家便各自忙碌起來。
“丁零、丁零……”馮代全的手機響了,是有人咨詢買糖。他趕緊處理訂單,接著又接待了幾撥訂購巧家小碗紅糖的銷售商,談成了幾筆大單子。
午飯時分,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熬制,第一鍋巧家小碗紅糖出鍋了。馮代全夫妻倆和工人們熟練地將清香甘甜的紅糖成品裝進箱子。下午4時后,馮代全開始裝車,為城區(qū)的商家和顧客送貨。回到家中,他匆匆吃過晚飯,又投身到紅糖裝箱、接單等 “甜蜜事業(yè)” 當中。
從甘蔗的種植管護到收割熬制,一根根甘蔗變成一顆顆巧家小碗紅糖的過程是一場漫長而甜蜜的等待。馮代全夫妻倆和魚壩村其他蔗農(nóng)一樣,日復一日地耕耘著他們的“甜蜜事業(yè)”。他們不僅憑借勤勞的雙手實現(xiàn)了增收致富,還通過傳承小碗紅糖古法熬制技藝,讓這一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延續(xù)。
通訊員:向菊